印度:拼爹和“拼己”兼而有之
就学霸这个话题,《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到印度泰戈尔学校副校长普瑞缇女士。该校实行12年一贯制教育,在印度有相当知名度。普瑞缇女士认为,印度跟中国一样,古时候的教育都以背诵为主,现在的教育也不免受到影响,记忆力超群、擅长背诵的孩子往往会取得优异成绩,成为人们所说的学霸。
传统上,印度定义学霸的时候往往只看文化课成绩,而不看体育、艺术等综合素质的表现。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在类似泰戈尔学校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先进学校,评价学生的办法更趋综合化,在校活跃程度、个人影响力以及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分数也在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定比例。
自古以来,印度就盛产智者和哲人,比如佛祖释迦牟尼。当今的印度也沿袭这一传统,出现许多早熟的学霸。被称为“世上最聪明男孩”的阿克里特·贾斯瓦尔11岁时就以优异成绩通过中学毕业考试,进入旁遮普大学学习,成为印度最年轻的大学生。从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方面来讲,印度人认可并崇尚天才儿童之说,他们认为天才的特殊禀赋是神的恩赐。印度教育部门专门面向9岁到16岁的超常儿童开设“天才儿童学校”,每年2月在全国统一进行考试。目前全国有约600所“天才儿童学校”,每年约有2万名学生进入这些学校学习。
“印度导弹之父”卡拉姆和“印度经济改革之父”辛格读书时成绩都很优异。步入职业生涯后,他们在教育、科研、政界等不同领域都有建树。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印度只有学习好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许多政界、商界名人在校时籍籍无名。比如现任总理莫迪的成绩非常一般,唯有辩论才能出众。印度商业巨头塔塔集团的创始人塔塔也没有辉煌的学生生涯,14岁就随父到孟买谋生。
普瑞缇女士告诉记者,在教育方面印度和中国很像,学生面临沉重的高考压力和就业压力。作为教育工作者,两国的老师应该保护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尽量不要去禁锢他们的天性。
在大学任教的库玛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印度,家庭条件和社会关系至关重要,许多政界、商界家庭都是子承父业。有一项调查显示,印度各级议会中的议员有八成以上是官二代。相对而言,普通背景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学业出众、获得一个好文凭往往是基础条件。而在步入职业生涯后,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但事有例外,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CEO的班加罗尔男孩儿苏哈斯·戈皮纳思就是逆袭的“学霸”。苏哈斯13岁时学会创建网站,14岁建立自己的软件外包公司。尽管他的中考成绩非常糟糕,公司却取得成功,现在更成为价值几千万美元的跨国大公司。不过苏哈斯的家庭笃信正统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苏哈斯在父母的建议下正在大学校园回炉,念的是工程学。不过令苏哈斯“苦恼”的是,那些学霸同学都称他“先生”,争着跟他合影并索要签名。(本报特约记者张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