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最浓的年味是亲情陪伴

中青网评

发稿时间:2017-01-27 09:1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蔡恩泽

  你回家,才叫过年。

  人们都说,一到过年,心就软了,亲情触动人们心底深处那根最脆弱也是最敏感的神经,乡愁如地下岩浆喷涌,成为中国人最炽热的情愫、最执着的守望。

  风雪迷不了回家路,关山阻不断回家路,拥挤的春运也挡不住回家的脚步。归心似箭,无论是400多名在深圳务工的湖北籍老乡乘坐9辆爱心大巴一路向北,还是珠三角地区广西籍务工人员“铁骑大军”返乡过年,抑或河南90后大学生徒步300公里回家,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在南北东西迁徙,个个都怀揣一个热切的期望,早日到家过年,陪伴久违的亲人,这是一年中最幸福的账单。

  回家过年,是所有春节年俗中保持得最坚定最稳固的选项,血浓于水,亲情是其中最本质的精神内涵。亲情具有任何情感都不能替代的神奇魅力,回家过年是与生俱来、终生伴随的情感冲动。任凭这个世界峰回路转、风云跌宕,亲情相伴都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精神需求。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富有还是贫穷、腾达还是落魄、光荣还是屈辱,家的温暖、年的喜庆都会消融这一切。到了家,归来的游子就转为父母膝下的孩童,荣光有人一起分享,懊丧会被亲情“摆平”。

  最浓的年味是亲情陪伴。亲情陪伴是簇拥在父母身边的唠嗑,是小外孙蹦蹦跳跳踮起脚尖给外婆的一个甜蜜的吻,是全家人围坐在一块儿的丰盛的年夜饭,是一家人一边看春晚一边吐槽点赞的欢乐,是烧得热乎乎的火炕,是与邻里乡亲的热情寒暄彼此问候,也是摆放在已故亲人墓碑前的那叠纸钱、那束鲜花、那个祈祷……总之,亲情陪伴是春寒料峭中那缕最温暖的阳光,是魂牵梦绕的思绪、刻骨铭心的印记。

  一年过去了,父母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脸上又多了几条皱纹,心里又多了几分牵挂。出门在外的儿女们呀,平日里工作繁忙,生活太累,路途遥远,赶上春节长假,能回家过年陪伴父母,就是最大的孝敬,哪怕只是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只是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调查显示,亲情割不断,过年要团圆,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是一种弯弓拉弦的蓄力,也是一种追风逐电的魔力。亲情思念、亲情传递、亲情陪伴在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生存价值观的一种华丽折射,是心灵的抚慰、精神的回归。

  可惜“少年不知愁滋味”。过年了,一些年轻人有的撇下父母,独自游山玩水;有的人到了家,心思还在网上遨游,整天忙着玩游戏抢红包,却难得与父母说上几句话;有的到了家,像做客似的,整天还要父母伺候。须知,对亲情的漠视等于在无情地浪费人世间最宝贵的情感资源。虽说在互联网时代,年味也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但微信祝福代替不了亲情陪伴,生活富裕了,父母也不在乎儿女给钱给物,只求平平安安回家过个年,当面唠叨几句。亲情陪伴不仅是乐乎乎的团聚,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值得关注和感谢的是,在万家团圆过大年的时刻,成千上万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军人和劳动者,他们也有思乡梦,也有回家过年的欲望,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奉献付出,也正是因为他们在节日的守候,天下的亲情陪伴才更安宁更温馨更踏实。

  对于那些想回家却无奈的人群,这并不意味着对亲情的冷漠,而是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会出现的特定的社会现象。但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亲情会在年味中毫不掩饰地隆重展示。常年漂泊在外的人们都不会忘记慈母手中那绵长的丝线,在梦中的亲情陪伴同样温馨。(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蔡恩泽)

责任编辑:杨丽
返回首页>>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