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网评
曾经的一则标题“别让李嘉诚跑了”,引爆互联网舆论场;前段时间的“‘共和国脊梁’倪萍要移民加拿大了”,短时间内几乎达到舆论沸点。但凡涉及“逃离中国”的任何消息,绝对合拍舆论场极速传播的节奏。假象合乎想象,并以此常态化地不断挑逗着广大网民,映射着所谓的网络民意和现实社会中的民众心理。
关于中国和国外的对比,近代史永远彰显着最直接、最赤裸裸的现实——落后就要挨打。那时,风雨飘摇的国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处于“殖民、半殖民”。而今,人民军队的强大与军事国防的稳固,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全面开花,中国的发展早已进入全新时代。
近些年,不断地冒出人才的批量化移民、大量财富的转移的声音,营造了一种“逃离中国”的时髦景象,似乎中国要“衰”,中国要“败”。没有财富,没有人才,便不会有发展,便看不到希望。久而久之,我们所期盼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变得无法触及。
这种“逃离中国”的判断,源于对中国发展的不自信,更是来源于西方国家长期的“精神殖民”。一些人将今天我们国家面临的困难、遇到的问题,以及所存在的“令人遗憾”的事,都寄托在“西方可以成为我们的未来”上,并鼓吹在将来某一天我们全盘“西化”之后,一切难题将会迎刃而解。
诚然,回想20世纪初期前后兴起的向西方学习的社会主流,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快速发展的社会进程,我们经历了从落后贫困、内心极度渴望物质的富足并进而寻求精神层面需求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塑造着所处当时时代每个人的价值观念。而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受其影响,特别是文化层面的影响,渐渐地,一些人成了西方精神“拓荒之路”上坚定的信徒,关于西方的一切,照单全收。部分富有人群和知识分子把移居海外作为自己和家人的人生向往,“逃离中国”似乎成了一种社会现实,极具迷惑性和煽动性。
然而,值得关注的另外一种现象恰恰与此相反。当前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发展方面,都在阔步前行、辉煌不断。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下,不仅带动国内更多的知识精英参与到创业创新的大潮之中,更多的知识精英选择了“归国创业”、选择了“到中国去就业创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更多的人通过自身脚踏实地的努力,享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了梦想成真的机会,更享有了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获得感”极强的时代,赋予了中国梦更强大的凝聚力。
而另据统计,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发明专利申请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同比增长61.9%,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知识创新的传承和延续,深化和创新。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6%。外资是加快我国经济的催化剂,使用的增长,充分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对外资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预示着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不断加强和发展,更昭示着财富在“涌入”而非“逃离”。
“不是没有需求,而是供应满足不了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的产业领域发展将需要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也必将为全体国民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的企业将有机会做大做强,有效化解产能过剩,为企业和企业家创造更多地利润和财富;更多的企业家将共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扶贫、慈善等公益领域做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社会环境的日趋向好,发展空间的日益广阔,让我们满心期待而又充满信心。
所谓的“知识和财富逃离”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意在“唱衰”中国、“唱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我们不禁在想,在这样一个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新时期,到底是谁在营造一种“唱衰中国”的论调,又是谁在制造一个“逃离中国”的伪命题,并以此在试图动摇我们前行的信心?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不能回避当前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在“逃离中国”这样的伪命题上,轻而易举地失去理所当然地自信,也决不能因为一些刻意制造的伪命题,犹豫不决,裹足不前。我们所需要做的是保持清醒,排除干扰,凝聚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社会现阶段最直观的发展现状去证明事实,伪命题自会不攻而破。(王凤标)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