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美丽乡村赋予了新内涵,也为我们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社会飞速发展,城市日新月异,乡村建设越来越成为提升城市和国家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和迫切需求。毫无疑问,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中国农村正经历着巨大变迁。
在今年春节期间,我们依然能够记得,网友们纷纷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以不同笔触和形式晒出自己乡村的变化,其中有体现新农村硕果累累的建设成果,也有反映农村脏乱环境的抱怨和反思。这一切都让我们意识到新农村建设的必要与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留得住绿水青山,也要系的住乡愁,那么,我们该如何把这份乡愁留住呢?
美丽乡村,离不开宜居宜人的环境建设。环境建设是一个乡村美丽与否、宜居与否最直观的展现。干净整洁的街道、居住环境的绿化、基础设施的健全等,这些是乡村建设的最直接表现,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点,北方乡村大气整齐的红砖瓦房,南方乡村优雅闲致的白墙黛瓦,都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根据每个地域、乡村的特色,因地制宜,建设适合当地的农村环境。切不可“一刀切”,如果所有乡村都是千篇一律,这样不仅会使乡村建设单调乏味,更会造成原有文化底蕴的流失。
美丽乡村,离不开以文化人的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最根本的是人的素养的提升。文化是农村的软环境,我们要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自身素质,才能让农村建设更有韵味,更加和谐。可以通过戏曲下乡、开办讲座、举办展览等形式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将文化娱乐活动带到村民身边,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可以通过建设文化广场、文化墙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张贴好人榜,弘扬善行美德,建以“和谐善行”为主题的文化园,潜移默化的影响村民的生活。如石家庄藁城区岗上村就建立了“善行功德录”,记录村民善行义举,这一做法激起了村民的很大热情,形成了人人向善、奉献爱心的和谐氛围。
美丽乡村,离不开经济产业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历时长、任务重的工程,离不开经济和政策的强力支持。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有树立典型、树立先进的意识,对建设成果显著的乡村,要加强奖励激励机制。并将先进农村建设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为相对落后的乡村提供正确的思路和可参考的发展方向。另外,美丽乡村建设还应大力发展适合自身的产业,要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做好规划。有山有水,可侧重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历史有古迹,可侧重文化资源的开发;有特产有田地,可侧重农业资源的开发。因时因地,建立有机、系统、立体的发展体系,构建更广的发展空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巨大且造福后代的工程,我们要以“宜居”为指向,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上水平、出品位,相信中国乡村在我们的推动和建设下,将迎来新的蝶变,成为展现中国实力和气质的新名片。(于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