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弑母案何以安放年轻的心?

中青网评

发稿时间:2016-03-05 09:3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邓海建

  又见才子悲剧,这悲剧里甚至有了惊悚片的味道。北大学生弑母,杀人后还用母亲名义贷款。3月3日,福州警方发布了一则悬赏通告,通告称,2月14日,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发现一女子谢天琴死亡,其22岁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消息一出,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有没有弑母,真相迟早会大白天下。但在法律没有问罪他的时候,再多的蛛丝马迹,他也只是“嫌疑人”而已。就像吴谢宇的同学说的,“希望媒体在警方公布确切侦查结果之前不要有罪推定。”这,既是与人为善,更是法治谦抑之本。

  但曾经的“状元郎”,确实踪迹杳无了。同学称,吴谢宇在大三下学期的期末就有考试没有参加,大四几乎没有出现过。他去了哪里、他做了什么?没有人知道。唯一肯定的,是他的“心”,已经成了病症之渊薮。作为北大高材生,据说吴谢宇2013-2014年获得过要求较高的廖凯原奖学金,GRE分数“惊人地高”,Verbal部分165分,居全球前5%。校内,是学霸;校外培训,都能拿到高分奖学金——这样的成功,靠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实力。在同学及校方看来,又岂会料到今日之境地?

  有些意外,总是惊人地相似:从昔日的复旦投毒案,到今日的北大学子疑似弑母案,从北京邮电大学24岁研究生孙腾霄毫无征兆地跳楼自杀,再到史学天才林嘉文安排好“后事”后从高楼纵身……这些学识和素养并不差的青年人,何以选择了令人讶异又悲愤的命运?我们往往天真地以为,高材生作为人生赢家,是不会有烦恼、不会有心结的。因此,就像所有“熟人”对吴谢宇的诧异一样,他们,真的“熟”到走进过当事人的内心?问题似乎有点矫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培养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这笃实是学校或社会对青年人的基本责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看重知识教育,看重分数,看重升学率,却往往忽视了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成长需要的生理、心理、技能、知识等全方面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已经有把孩子异化成了考试机器的倾向,却没能关怀他们的身心健康,没能教会他们生活的艺术。下面几组数字,直接或间接与年轻人相关,却容易被我们所忽略:一是麦可思对中国部分高校2014级大学新生的研究显示,超七成新生遇到适应性问题;其中,超四成新生表示学校没有帮助其缓解过遇到的问题。二是当前中国抑郁症发病率其实已达到6%,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更是达到3000万人左右,但只有不到10%得到专业救助和治疗。三是山东大学自杀预防研究中心曾和武汉六所高校进行合作,对5972名大学生进行中国大学生自杀意念调查,结果显示,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到16.39%。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对应着校园内的各种风险——而按照墨菲定律,该发生的坏事迟早会发生。如果防微杜渐不给力、甚至不出力,谁能保证“高材生”就不会遭遇狗血的低能困局?

  “心安处,是吾乡。”惟心安,方有和美康健。对于青年人来说,一颗怎样的“强心脏”,兴许就决定着人生的最终去向。眼下,中国进入“2016两会时间”。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比如农工党中央还专门提出《关于重视生育二孩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的建议》。其实真正需要关心的,何止是二孩家庭里的青少年呢。校园霸凌现象也好,留守孩子安全也罢——无论是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抑或是为社会秩序增加“稳定器”,都需要全社会来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我们的教育应该改变一下思维逻辑,一句话,安顿好他们的心,也许比提高他们的成绩,更有价值、更为可贵。(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责任编辑:李晓伟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