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有必要道歉吗?板上钉钉的单项选择,竟成了一道多项选择题。围绕贾玲道歉的多方反应,一场“花木兰保卫战”,演变成一场“贾玲保卫战”。有人说,“贾玲确实恶搞了花木兰,但是否到了游街示众、公开道歉的程度?”还有人称“今夜我们都是喜剧人”……
的确,贾玲并不“孤独”,她前面还有红得发紫的毕福剑、作业本。他们都或因辱骂开国领袖抹黑英雄,或因恶搞民族精神符号而道歉。无论他们是主动还是被压力所迫,至少表明主流价值观不可违背。
花木兰是千百年来流传的既忠又孝的巾帼英雄,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美丽妇女。她可能是虚构的,但和历史上的屈原、岳飞、文天祥、黄继光等等英雄人物,构筑成了一个又一个中华民族的道德丰碑和导向标,诠释了民族的精神祟拜和道徳追求。
鼓励创造不等于鼓励恶搞,不等于鼓励颠覆民族固化的精神符号,否则创新无异缘木求鱼。有人说,“搞活了一个木兰文化,掐死了喜剧自由创作的苗”。如果说这“苗”是恶搞民族精神符号,是一株毒苗,掐死未尚不是一件好事。掐死毒苗,更有利于喜剧界健康的苗茁壮成长。
还有人说,“观众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好的作品不会被埋没”。市场热捧的文化不等于优秀文化,更不代表先进文化。有些作品越低俗越有人爱,如此作品就越低俗。按照“把评价的方向盘交给观众和市场”的逻辑,是不是日本色情片也应该合法化?《花花公子》是不是也该请进中国?
我们因为太相信市场的力量,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才导致少数电视栏目、小报小刊、低俗网站等媒体,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充斥着怪异新闻、花边新闻,才有贾玲版的花木兰。或恶搞民族精神符号,或报道鸡零狗碎、风花雪月,对社会只能起负面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无论是理论研究、宣传报道,还是文艺创作、思想教育,都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文艺决不能哗众取宠,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不能丢。尊敬自己的英雄、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才是文艺界人士所应追求的。
文艺作品必须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坚持讲政治,把握正确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一味讲市场的力量而忽视了文艺的导向性,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在这场“为历史正名”的保卫战中,真理越辩越明,教育了贾玲、毕福剑、作业本等人,也提醒了广大网民。为激浊扬清的“为历史正名”保卫战鼓掌。没有激浊扬清,必将浊流滚滚,哪来起立鼓掌?
(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王德华)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