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从五大方面18条举措支持数字贸易发展,最后一条专门指出强化人才智力支撑,要求创新数字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化校企、政企合作,支持企业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实践证明,数字人才是推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我国还面临着数字人才总量不充足、结构欠合理等问题,需进一步健全顶层设计、创新培育模式、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数字人才高质量发展。
健全数字人才顶层设计。逐浪数字经济,关键要抓好数字人才这个根本,从发展规划上谋好篇、布好局。要强化前瞻谋划,紧盯数字前沿技术、智能制造发展等需求,前瞻性谋划数字人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分级分类编制数字人才需求目录,精准绘制紧缺人才国际图谱,系统性制定数字人才建设方案,从源头上规划走好“数字中国”一盘棋。深入调查研究,从地方数字产业、数字经济等方面开展人才需求分析,从行业特点、人才特征等角度进行人才储备优劣势剖析,摸清数字人才和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支持地方出台数字人才发展实施细则、优惠政策等,多方推动数字人才战略规划落地见效。加强协调联动,打破区域壁垒、条块分割、政策堵点,依托区域一体化、城市群、都市圈等建设,创建数字人才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助力数字人才“丝滑”流动、“迅速”转移,破解数字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
创新数字人才培育模式。目前,我国数字人才数量仍不足,尤其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相对匮乏,亟需进一步开源扩流、引新育本。要坚持“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并举,创新打造一批国际型研发机构、产学研科创基地等载体,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主体作用和各类高端人才“以才引才”效应,精准引进关涉未来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精尖缺”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和掌握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的战略型数字人才。坚持“缺什么”与“育什么”相结合,紧贴产业、项目、企业等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开办订单式、订制式、定向式培训,着力培养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字人才交流,常态化开展国际数字科技比赛、竞技、论坛,选聘国际数字人才通过远程协作、智慧共享等模式开展学习培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芯片”的数字人才队伍。
完善数字人才标准体系。先进的标准体系,产生先进的成果和优秀的人才。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把握全球人才竞争新形势,对标国际规则和市场规则,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持续完善我国数字职业标准和评价标准体系,构建兼具国际人才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人才评价标准体系。此外,还要动态调整数字职称专业设置,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增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等数字领域职称专业,持续完善数字职称发布机制和增补淘汰机制。优化数字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畅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政策壁垒,探索开展数字领域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推动数字技术工程师国际互认。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依托职业院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等开展数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打造符合行业特质的数字人才评价标准和培养体系,夯实数字人才培养“基座”。
数字人才的“量质齐增”关乎数字贸易的未来,关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将逐步构建起数字人才的“强磁场”,吸引并培育出更多优秀数字人才,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我国在全球数字贸易的舞台上更具竞争力,书写数字时代人才强国的壮丽篇章。(晋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