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湖南大学附属中学的初一学生小刚(化名)在学校医院体检时,拿走几盒避孕套带到班上,和其他男生一起嬉闹玩耍。小刚为此受到学校记过处分。
一份《湖南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处分决定》显示,小刚被处分是因为“造成资源浪费和恶劣影响”。这“资源浪费”还勉强说得通,但“恶劣影响”的帽子,则实在有点太大,一个少年的恶作剧,无论如何也不该被贴上如此沉重的负面标签。
显然,在学校看来,其影响的恶劣之处在于涉及“性”——这个在中小学阶段学校最忌讳的话题。可是,在小刚的认知里,他知道自己拿来玩耍的道具,其真正的用途是什么、究竟该怎么用吗?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也吹过避孕套的少年马小军只是把它当气球而已。相信小刚对避孕套的认识也是懵懂的,否则,也不会“无知”到在公共场合去吹。
换句话说,让小刚“犯错”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其没有接受到必要的性教育,而这个责任本该由学校和家长共同承担。学校应借这一机会引导学生认识避孕套,为孩子们普及一些基本的性知识,打消孩子对“性”的神秘感,培养正确的性观念。
遗憾的是,该学校的老师不仅没有对性教育的缺失进行反省,反而严厉批评孩子,给其行政记过,这无疑是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可以想象,今后伴随小刚的,除了档案袋里的处分材料,还有对性的羞耻感和负面的自我评价,这对其今后的成长发展将极其不利。
在学校看来,给“犯错”的学生予以处罚,此事就到此为止了。其实,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反而被有意无意地回避和忽略了。究竟该怎样对待性,仍将是困扰孩子们的问题;而究竟该怎样对待“犯错”的学生,很多教育工作者可能自己也没有答案。 (文/段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