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老翁猝死银行”戳痛“服务”软肋

郭兵

发稿时间:2013-10-18 07:4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广东高州市一老人由于中风无法行动,他儿子代为到高州农信社大路坡分社取钱,信用社说身份证不对,令其到村镇开证明。证明拿来了,信用社又说要老人亲自来,家属就将病重的老人用木板车拉到信用社,取款之前,双方就道歉问题互不相让。僵持之下,老人死了。(10月17日《南方农村报》)

  老人取钱本是为了救命,没成想却因此要了命。这起悲剧,让人再次想起了几天前发生在西安,将病重老人抬进银行改密码的事情。实际上,类似的事件近年来时有耳闻。人们不禁要问,一而再的悲剧上演,为何就唤不起服务者人性的温情?

  同西安那起悲剧一样,这次高州农信社也将问题和责任,完全归咎为具体工作人员素质欠缺。“这不是整个信用社系统的问题,是个人的问题。”这是涉事信用社主任斩钉截铁的结论。但笔者却认为恰恰相反:问题看似只属于个人,实际病根却存在于整个系统,也正因此,银行的当务之急不单是提高个人素质,更要转变整个系统的服务理念。

  实事求是地说,近年来,国内银行的服务水平有很大提升。无论安装摄像头、放置老花镜之类的“硬件”,还是礼貌用语、微笑服务之类的“软件”,都被作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指标,写进制度必须遵照执行。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服务被作为一项项冰冷的制度执行,却没能成为一种理念内化于心,如何能焕发出人性的温情?

  这次“老翁猝死”事件,就戳中了银行的这一“服务”软肋。去村里开证明、到派出所盖章、最后还是要板车拉着本人来,钱没取到手,客户已被来回折腾了三趟,能没意见吗?为何做不到贴心服务一次性告知?既然重病可以上门服务,为何不主动询问核实,特事特办?病人被板车拉来,已足以证明自身工作失误,为何僵持近两个小时,却没人愿意出来道个歉?这一系列看似不相干的问题,却有一个共同的答案,那就是,作为特殊情况,银行服务制度中都没有明确要求,因而没有人愿意去做。

  特殊情况层出不穷,再严密的服务制度也涵盖不了,只有深入人心的服务理念才能解决。而银行的员工,无论业务培训还是工作考评,恰恰重的是制度,缺的是理念。这种理念的缺失,正是当前银行服务的软肋,也是这一领域问题层出不穷的根源。

  而往更深处看,这种缺失,或许还同银行虽然被划为服务行业,但却从未真正把自己定位为服务者有关。这也难怪,就像娇宠的“孩子”不知感恩,垄断、暴利之下,服务理念实在难有生长的动力和空间。这也正是为什么,当银行业面对国外同行进入,高喊“狼来了”时,国内民众却对此热切期盼、寄予厚望。也许,这才是能让傲慢的银行职员从柜台后面走出来,采取更多人性化服务的最有效途径。(郭兵

责任编辑:佟亮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