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理念正重塑着中国的发展逻辑,共同富裕这一发展主题,也在强国建设过程中转化为一项项温暖人心的实际举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与“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共同富裕置于战略位置,不仅锚定了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坐标,也通过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为破解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贫富分化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制度公平公正共同作用的结果。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将“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建立“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制度,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这一观点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获得了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既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中可能出现的收入与阶层固化风险,也超越了绝对平均主义的路径,而是通过把握“将蛋糕做大”与“将蛋糕分好”之间的平衡,实现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共同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理念,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生产力发展与民生工程的协同推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要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通过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信息披露、社会信用、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制度,为市场主体创造稳定预期与发展空间。全会闭幕后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为经营主体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环境和生态。一系列正在实施和即将推出的政策举措表明,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发展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围绕“人民至上”的原则,聚焦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部署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强的政策举措。“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计划,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这些部署体现了发展与公平的统一。新征程上,既要通过持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筑牢民生基础,也要通过完善社会政策、健全制度安排,更加注重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
实现共同富裕等不得,也急不得。这不是短期的经济目标,而是系统复杂的民生工程和治国理政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共同富裕是在动态中推进的过程,必须久久为功,在实践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同富裕以丰裕的物质基础为前提,而物质发展应落脚于人的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更深入的认识。人的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标准。从单一量的增长转向更加关注质的提升,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追求美好生活,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判断“好不好”,体现在城乡是否融合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否畅通、发展底色是否绿色、民生兜底工程是否稳固等方面。这是在守牢底线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层次的整体跃升和成果的更好共享。共同富裕以人的能力提升、素质进步、价值实现为核心,让每个个体都能平等享有发展机会,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共享社会进步。个体发展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变革,更是一条通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实践,从理论到现实,完成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闭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必将以共同富裕为纽带,将14亿人民的梦想汇聚成民族复兴的伟力,为人类现代化进程贡献更多东方智慧。
(作者夏璐系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副教授;高蕾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夏璐 高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21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