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青年话题 >> 正文

聚焦“急难愁盼”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发稿时间:2025-11-21 10:08:00 作者:马亮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保障问题,近些年来更是不遗余力地大力投入和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强调,要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并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关注、重视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提到“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压力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弱项”,明确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坚持人民至上”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六项重要原则之一,特别是“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这意味着发展与民生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而是可以携手共进的辩证关系,也需要通过统筹协调来实现协同共进。与此同时,“十五五”时期将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充分体现出“人民政府”的“人民性”。

  民生保障对政府财力投入和注意力分配提出了挑战,意味着要扭转政府投资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使其更多向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倾斜。归根结底,要让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成为党员干部的急难愁盼,增强各级政府为民服务的动力,急人民之所急,才能使民生保障得到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这就要求在对各级政府进行政绩考核时,不仅要看经济建设如何,还要看民生保障怎么样,推动政府部门坚持“民生为大”。

  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底气有目共睹,“中国制造”让全球消费者受益。让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果实,从“中国经济”走向“中国人经济”,意味着要让经济更多反哺社会,实现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民生保障离不开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要兼顾提高劳动收入和保障劳动权益。

  只有让更多真金白银投入民生保障中,使公共财政的“民生色彩”更足,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扩大内需和财政投资方面,《建议》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这都意味着我国将在财政投资结构和重心方面,为民生保障注入更稳健的活力。

  民生保障涉及就业、收入、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健康、人口等诸多方面,关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建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包括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民生保障基本涵盖了人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也需要整体、全面和系统地规划、执行和落实。这就要各级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政策协同与服务衔接,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做好非基本公共服务扩面和生活类公共服务拓展工作。特别是随着人口流动而带来的公共服务供需匹配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做好流入地公共服务配套和流出地公共服务转移工作。

  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对民生保障提出了挑战,但是更孕育着无限机遇与可能。《建议》强调,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通过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赋能民生保障,可以实现民生保障的“千人千面”,通过定制化、便利化、精准化的公共服务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马亮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21日 05版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