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人机协同生成
当00后大学生成为象牙塔里的绝对主力,原先以寝室、班级、专业或社团等为依托延伸开来的校园人际交往方式,正逐渐被个人化、数字化甚至轻量化的交往模式所取代。
具体而言,0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待在图书馆、电脑屏幕前或是食堂卡座上,与他人线下互动的时间和场景被显著压缩。相反,微信朋友圈的点赞、小红书的评论替代了一些个体间面对面的寒暄;微博热搜、知乎热点已成为彼此日常沟通的话题素材。这场看似“距离相近但关系疏远”的校园交往模式,实则是社会情境变迁与个体理念更新共同作用的结果。
受家庭少子化现状的影响,大多数00后自出生起就备受家庭成员的关注。他们步入大学校园前的生活与学习状态,一直留存着至亲关爱照料的痕迹。与他人进行交往,是一些00后大学生尚未经受检验的人生成长课。或许在熟悉的家庭空间及家庭关系中,一些人能够表现出自然、轻松的交往状态,可一旦跨进外部陌生环境需要主动社交时,就会产生焦虑感甚至抗拒感。
实际上,00后大学生真正追求的,不外乎是“怎么轻松、怎么有趣就怎么来”的随性且自由的生活理念。相比之下,他们对传统的社交经验,以及与陌生人打交道的“社会历练”,兴趣则要小得多。在他们看来,感兴趣的事情自然会主动介入;对于不感兴趣的事,则不愿过多掺和。
然而,个体只有理解并尊重他人,同时与他人建立深厚的联系,才能悟透自我与社会的关联,进而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
00后大学生社交方式的转变,也与数字化、智能化的社会变革息息相关。万物互联的时代,不仅能让个体拥有类似实体社交的积极效果,还能免除畏惧社交、不想社交的心理压力。据艾媒咨询2024年7月进地的调查,00后大学生基本都会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工具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其中52.4%的大学生日均手机使用时长在3至6小时之间。他们偏好购物、娱乐、新闻及社交类App,将随时使用手机视为当下生活的常态。可见,手机不仅给他们带来社会性需求的满足,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感和愉悦感。这种“足不出户”便能实现社会需求满足的现状,极大助推了00后社交模式的变革。
当现实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交往方式必然也会发生变化。所谓“变”,其实并不是让个体陷入完全陌生或孤立的状态,而是需要在社会经验延续的基础之上,维系自我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姜利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2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