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青年话题 >> 正文

珍惜那些在竞争中“并肩奔跑”的时刻

发稿时间:2025-08-08 09:21:00 作者:黄杨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大学校园里,“竞争”几乎从不缺席。无论是保研、实习、奖学金,还是各类项目、比赛,每当重要节点临近,群聊活跃、打印室排队、图书馆座位紧张,大家都在默默加快脚步——不是因为看见了明确的目标,而是因为听见了密集的脚步声。

  正因如此,很多的选择与判断,开始被放进“零和博弈”的框架中来衡量:你拿到了名额,我就失去了机会;你走在前面,就意味着我落在后头。在这种理解下,竞争不再是为了“变得更好”,而是为了“不被落下”。哪怕没有人直说,我们也习惯性地用“是否领先”来衡量自己是否“足够好”。

  这种倾向,并非谁的错。竞争原本就不可避免,但“非此即彼”的观念一旦深入人心,它便开始影响我们看待他人的方式——对比、焦虑、防备,成了潜意识中的默认反应。原本的同伴,逐渐被视作“潜在对手”;原本的分享,也变得需要衡量分寸。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人的节奏开始变得不一样。有人更专注于独立完成任务,有人选择调整社交边界,把更多心思放在自身进度上。关系未必疏远了,但彼此之间多了一些默契的沉静——大家都明白,努力从来不是一件张扬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

  一些时候,我们在“同行”与“对照”之间犹疑,在“协作”与“比较”之间摇摆,甚至连最初的目标也逐渐模糊,不断被裹挟向前:要快一点,再快一点,哪怕并不清楚终点在哪。

  但是,竞争本不该是友谊的敌人。我想起上学期和一位同班同学一起准备面试,我们在自习室互相提问、提醒,她最后入选了,我没能通过,但并不觉得遗憾。那段时间,我们都更专注,也更坦然。如果不是那次经历,我可能也会默认别人的成功意味着我的失败。但它让我明白,良性的竞争其实能让彼此都变得更好。

  在我的观察中,不少人正在尝试一种新的竞争方式:有人默默整理了竞赛笔记,分享给后报的朋友;有人在做项目时主动提出“我们都可以拿来当成果写”,哪怕日后可能要分排名。这不是“无欲无求”,也不是“过于理想”,而是一种更成熟、更理想的相处姿态。在现实里练习信任,在竞争中保留温度。正如古希腊奥林匹克的选手,赛场上激烈角逐,赛后却能互赠橄榄枝;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彼此较量,也能共筑高峰。真正的竞争,像并肩长跑,彼此激发,彼此成全。

  我们不需要躲避竞争,而是需要在合理制度和真实信任之间重构彼此的关系。在有限的名额之外,也有同行的可能。有时候,一份资料的分享,一个建议的提出,不是暴露弱点,而是一次诚意的表达。

  要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不是靠谁喊停,而是靠我们都逐渐意识到:校园中的竞争,未必总是“你有我无”,也不应有损于同窗情谊。真正值得我们珍惜的,是那些在竞争中仍能并肩奔跑的时刻。

  黄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08日 05版

责任编辑:杨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