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均由视觉中国提供
1942年2月22日,60岁的奥地利人斯蒂芬·茨威格和妻子绿蒂·阿尔特曼,在巴西的寓所服用了过量的安眠药,双双自杀而亡。
此前不久,他向出版社提交了自己的遗著《昨日的世界》。他回忆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美好时光,感叹“欧洲已经自取灭亡”。
他和许多人一样,曾相信欧洲和世界已经踏入了终结战争的时代,人类剩下的只有美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他的迷梦之后,他开始和自己的朋友组建反战俱乐部,并在战后写下了一系列反战小说。
然而,他的一切努力似乎毫无意义。1934年,作为犹太人,他被驱逐出了自己的国家,在英国、美国和巴西流浪。
茨威格死于绝望:对故去美好时光的依恋与无力改变人类命运的悲怆。
普通人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吗?的确,战争是普通士兵一城一池、一枪一炮打过来的。但是,战争往往是“大人物”发动的,德国人是在纳粹的欺骗之中,日本人是在对军国主义的狂热之中,中国人是在无奈的抗争之中,开始与结束了这场战争。在历史的车轮之下,普通人又能如何改变世界?
不少人会认为,世界史从来都是关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诗经》是中国民间文学的巅峰之作,但作者却大多佚名;秦朝和汉朝的工匠在秦砖汉瓦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但那是严刑峻法的要求,而非个人品牌的彰显;唐三彩走遍世界,郑和所携带的瓷器震惊了东南亚,但没有一个工匠因此名垂青史。在人类有记载的漫漫历史之中,普通人似乎更多只是历史的背景。
他们能改变什么?
在纽伦堡大审判时,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受杂志《纽约客》的邀请,写作关于审判的报道。她在其后的作品《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概念:平庸之恶。
纳粹军官阿道夫·艾希曼在审判中辩解说,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主动去发起针对犹太人的灭绝行动,而只是被动地执行希特勒和纳粹所颁布的命令,他只是一个平庸的官僚。
然而,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却记载了历史的另一个面相——与艾希曼相反的普通人的故事。奥斯卡·辛德勒曾经是德国一个普通的企业主,在纳粹时代,他成功挽救了1100名犹太人的生命。
即便在世界大战这样的极端时代中,普通人仍然有着选择的可能性,他们虽不能够改变整个世界的进程,却能够创造非凡的可能性。
辛德勒创造的奇迹其实并非个例。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主力多为手无寸铁的民用船,帮助运送了30余万名英法士兵;1942年10月,中国渔民在“里斯本丸”号行将沉没的关键时刻,救出了384名英军战俘……
那些英勇的士兵,在战火兵燹中无辜受难的平民,临危出现拯救危急的无名人士……这些微小的细节,同样构建着历史的所有图景。
大人物的确能够发起与终结战争,但是他们仍然无法全面剥夺普通人所呈现出的顽强意志,以及他们在艰困中所选择的道路。哪怕在那样一个极端的时代中,普通人仍然能够作出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通人的确改变了世界。
茨威格在他的遗书中如此写道:
“我向我所有的朋友们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我们或许能够同情地理解他个体的选择,但回首看来,他的确有些过于性急了。再坚持3年,他就能够安详地度过晚年,并且经历人类历史上一段悠长的和平年代。
普通人或许只能在时代巨浪中沉浮,但避免平庸之恶,知晓世界变迁的善恶,在哪怕微小的环境中制造向善的力量,就是在真正地改变世界,就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连清川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8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