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期,高校陆续开启暑期参观模式。近日,一则有关清华北大暑期开放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据悉,清华大学除周一为校园休整日外,周二到周日均开放校园。北京大学暑期校园开放时间为7月7日至8月16日。两校均采取“抽签+即时”预约的参观机制,不向任何机构和个人收取费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古已有之,而今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教育形式,高校研学游项目尤其火爆。利用假期,让孩子们到心仪的高校走一走,亲身感受一下大学的气息,激励孩子们努力拼搏,是很多家长的质朴愿望。然而,很多研学机构往往以名校为噱头吸引学生,其实大多是走马观花而已,甚至只是与校门合个影,根本就没进入校园。
研学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既要有“游”,更要有“学”。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个人觉得学生高校参观不应满足于“到此一游”,而应成为点燃学术理想、启迪专业认知、锚定人生方向的启蒙之旅。
高考以后填报志愿,很多考生和家长都纠结不已。其实,就技术层面而言,有了教育部的“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和各地各校推出的各种“护航行动”,现在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只要清楚自己想往哪个方向发展,结合分数和排名等因素,可以很快就搞定。一些学生和家长之所以举棋不定,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儿是一大关键。
要想找到自己的“真兴趣”,有时并非一桩容易的事情。对于很多接触社会少、平时又没怎么接受职业规划教育的高中生,兴趣容易受短视频或者同学影响,很可能是“伪兴趣”。要想验证兴趣的真伪,当然需要从平时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入手。
在设计游学活动时,除了参观校园,更要安排听科普讲座、参与科研实验、与高校师生交流等内容。唯有让学生在听、看、做的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大学精神的内核,才能真正实现从“参观校园”到“认知专业”再到“发现自我”的价值跃升,找到自己的“真爱”。
令人遗憾的是,缺乏对专业内涵的鲜活呈现解构,恰恰是当前游学活动的突出短板。不少家长认为带孩子看一眼计算机实验室就算接触“热门专业”,却不知人工智能专业的核心课程与编程培训有着本质区别。同样,“自动化”专业不仅是写代码,更是机械、电子、算法等的交叉融合。如果条件允许,中学应联合高校设计“专业体验包”,比如为理工科学生设置简易科研课题,让抽象的专业名称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场景。
高校研学的终极价值,在于通过师生互动激活成长内驱力。有个朋友带学生拜访某名校时,一位研究机器人的博士生分享了他在实验室连续调试几个月的经历,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精神,就比任何励志演讲都更具感染力。反观某些研学团安排的“学霸经验分享会”,往往沦为标准化的“高分技巧”灌输,失去了大学精神最本真的传递。
从教育本质看,高校参观应是生涯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一定非要清北等名校不可,选择与孩子兴趣、能力相匹配的大学,或许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专业兴趣。高校研学游成为生涯规划的“校准仪”,让孩子们找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人生坐标,比单纯的“打卡清北”更有价值、更具深意。
胡欣红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4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