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报道,日前,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身心健康二十条”),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一体谋划部署,同步提升学生强健体魄和积极心理品质。
一段时间以来,从“小眼镜”“小胖墩”现象,到引起争议的孩子课间缺少必要活动、晚上睡眠不足问题,再到不少学生因学业压力引发心理危机事件等,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在舆论场上频频引起关注。
为此,社会各界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督促相关部门系统化解这些问题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此番北京出台的“身心健康二十条”,就是对社会关切的积极回应,也为这一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从具体内容看,此次提出的一系列举措,旨在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可预期的支持环境。在一些典型问题上,相应的政策要求也极具针对性,例如提出“健全学生身心健康分级就诊咨询机制,完善多渠道就诊服务体系”,就是为了持续推动各级医院满足学生在心理健康层面的就诊需求。
为克服学生和家长的病耻感,该文件同时明确支持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儿科和心理门诊等举措。在以往的专科医院就医模式下,不少学生和家长往往因为担心“被贴标签”,宁愿忍受心理问题困扰也不愿主动就诊。将心理诊疗融入日常综合性医疗场景的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负担,并缓解“一号难求”等问题。
在舆论场上,不少人注意到,此番北京市出台的一系列举措中,出现了“一对一”“个性化”等描述。文件提到,将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全面记录学生各项情况,定期向家长反馈,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将试点设立“成长导师”,结合成长档案,为需要引导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的确,每个学生的具体状况各不相同,更加注重个性化的教育机制,更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这些举措构建起一套完整且闭环的追踪体系,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得到持续、精准的关注与呵护。而建立“师生对话日”“心灵信箱”“午餐面对面”等沟通机制,也体现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尊重,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的“大朋友”。
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当然不只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职责所系。北京市教委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参加亲子运动会等活动,从身体和心理健康两个层面,为家长科学陪伴孩子提供了基本指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针对学生身心健康制定一系列举措外,北京市教委还明确,将引导学校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切实减轻教师的非教育教学负担。如此做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教师的压力,让其更加专注于教书育人,进而将自身“情绪价值”反哺给孩子们,以更好的状态与孩子们相处。
总之,无论是开展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还是开设儿科、心理门诊,增加体育锻炼场景,抑或是关注教师处境、引导家长陪伴孩子,都是在着力构建全方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支持系统。相信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必将更好为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撑起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保护伞”。
苏士仪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6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