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青年话题 >> 正文

在“平视”的双向交流中看到更广阔世界

发稿时间:2025-04-25 10:00:00 作者:杨鑫宇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最近,国际社交平台上一个词频繁出现:Real China(真实的中国)。它的热度,源于拥有3700万名粉丝的美国网红Speed(本名为小达伦·沃特金斯)的镜头。在直播中,被中国网友戏称为“甲亢哥”的Speed,在上海武康路与遛狗阿姨闲聊,在重庆和大妈们跳广场舞,又在成都被火锅辣得“破防”,就是这样几场毫无剧本、充满插曲的“不完美”直播,让无数海外观众真实地看见了中国的城市风貌与市井文化。Speed直播下的弹幕区,中外网友你一言、我一语,在玩笑和调侃中提出问题,互相满足着彼此的好奇,通过实时互动参与了一场对中国形象的再定义。

  一名外国网红踏上中国的土地,初衷只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但中国网友的热情回应,也让这几场直播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其实,不仅是近期火爆的“甲亢哥”中国行,在国内,一直都有许多类似的场景,在各地生动、鲜活地上演着。在各大高校的“国际文化节”“全球文化节”等活动上,人们每年都会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或在摊位前向国人介绍本国风俗与美食,或是主动穿上汉服,展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在哔哩哔哩、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在华外国人通过Vlog或图文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用第一视角讲述他们所看到的中国,并在评论区与中国网友展开对话,介绍母国的社会文化风貌。

  这些场景,当然不可能都收获与国际顶流网红一样的关注,但它们同样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切实改变着中外双方对彼此的认知与理解。好奇、平等、真诚,正是这种双向交流最重要的关键词。这些交流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其形式有多新奇,而在于它们把文化交流还原为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往来,避免仅仅因为双方的国籍差异,就产生先入为主的交流壁垒。

  近年来,在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许多实践都说明,只要交流的氛围对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就会自己生长出来。这种氛围,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视程度持续提高;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对世界的好奇心和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增强。尤其在一些青年主导的活动中,我们看到,跨文化对话的需求往往来自自发的兴趣,而非外力的推动。比如,许多高校开展中外学生“结对子”项目,一起上课、组队参加社团或社会实践;一些图书馆设有“语言角”,定期举办跨语种交流活动。数字平台上的互动,也在拓宽文化双向交流的渠道。一条看似轻松的生活视频或一个普通用户的问题帖,往往能引发大量跨文化讨论。

  这些和谐、美好的互动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中外双向交流的更多可能。要让这样的氛围进一步深化,则需要整个社会提供更加系统的支撑。在公共传播层面,媒体可以有意识地呈现中外交流中的真实瞬间与积极互动,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价值观与幽默感,营造一种包容、好奇、不设限的舆论氛围。同时,近期的“外国用户涌入小红书”等趋势,也提醒我们更加关注国内网络平台的设计与运营,比如多语种支持、评论区的友好治理、内容推荐机制的多元性等——这些细节都影响着交流是否能顺利展开。唯有在表达渠道足够开放、讨论氛围足够理想的基础上,跨文化理解才能在日常语境中生根发芽。

  双向文化交流的本质,是在交流与交往中建立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实现的,而是在无数次或许日常、或许短暂的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当我们能在弹幕区看到文化之间的调侃与回应,在社区活动中看到不同国籍的居民欢聚一堂时,中外双向交流就有了最好的土壤。在这种双向文化交流中,因为双方都能从“平视”的视角出发,外国人将看到更真实、更具体、更亲切的中国,我们也将看到更广阔、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进而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图景。

  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5日05版

责任编辑:梁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