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青年话题 >> 正文

外国博主看中国:一场迷人的文化漂流

发稿时间:2025-04-25 09:52:00 作者:马子倩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从左到右依次为刘正曦、约翰·斯威尼、诺依曼·布雷肯。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中国真是太令人惊叹了!”近年来,我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出台一系列促进中外人员往来便利化政策举措,进一步疏通外籍人员来华从事商务、学习、旅游等活动的相关堵点,吸引更多外籍人员“打卡”中国。他们通过分享在华所见所闻,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也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开辟有效渠道。

  ——————————

  “谢谢你,中国!”4月13日,美国知名博主“甲亢哥”小达伦·沃特金斯在社交媒体发文,用一句表白和多张照片,为其引爆国际互联网的中国行画上句号。在美国对全球贸易伙伴筑起关税“高墙”之际,“甲亢哥”一镜到底的直播,掀起了中外信息茧房和刻板印象的讨论,延续了开年以来“小红书”平台上美国TikTok“难民”涌入引发的“对账”热潮,展示了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厚民意基础。

  近几年,走进中国的外国博主越来越多。因为在美国看篮球比赛时与同场中国球迷交流,59岁的美国大叔约翰·斯威尼决定到中国看看;中文社交媒体上一次互发家庭照片的偶然互动,让31岁的美国房产经纪人诺依曼·布雷肯与家人跨越太平洋与网友榕榕“奔现”;母亲一句“学中文前景广阔”,让埃及小伙刘正曦与中国结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发现,在这场迷人的文化漂流中,中国的开放自信和中国人民的真诚友善,始终是博主们共同的“流量密码”。

  以好奇和尊重对待文化差异

  中青报·中青网:是什么契机让你决定来到中国?

  约翰·斯威尼:今年2月,我在美国旧金山现场观看了2025年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全明星赛,惊讶地发现有很多中国朋友认识我。那一刻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想去中国,见见更多中国人。今年3月,我来到中国,决定先去上海和北京两个主要城市。来中国之前,我花时间研究了中国历史,了解了这个国家对篮球的深厚热爱。

  诺依曼·布雷肯:因为热爱旅行,所以我们一家人早将中国列入旅行清单,但没想到会这么快成行。在中国的社交平台走红后,我们结识了榕榕一家,决定提前赴华相聚。榕榕在上海生活,上海就成了我们的目的地。

  刘正曦:2015年,我考入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选择中文专业。起初有些“功利”考量:母亲看重中国的发展速度,认为学中文前景广阔;在深圳从事外贸生意的叔叔也希望有个懂中文的侄子协助翻译工作。2017年,我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赴南开大学交换一年。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兴趣,在得知天津是曲艺之乡以后,就在天津拜师学艺,学习相声和京东大鼓。

  中青报·中青网:中国之行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约翰·斯威尼:有太多事情让我记忆深刻。中国大型城市的高效运转、美丽的建筑以及顶级的购物体验,都令人惊叹不已。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中国人的友好、真诚和热情。

  诺依曼·布雷肯:我们对中国的一切都充满兴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街道上行人众多,城市异常干净整洁。

  刘正曦:我第一次到湖南十八洞村时,发现那里网络覆盖全面且非常流畅,村民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当地特产。因地制宜的产业帮助村民实现了脱贫,这让我深受震撼。如果埃及能借鉴这一精准扶贫模式,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将得到极大改善。

  中青报·中青网:你来到中国之后,经历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

  约翰·斯威尼:在3月21日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一场常规赛中,我现场看到上海队在落后20多分的情况下,在主场反败为胜,这太不可思议了!另外,我发现自己在饮食方面颇具冒险精神,本以为会更倾向于美式饮食,但最终尝试了当地各式菜肴,发现都非常可口。美食以一种未曾预料的方式拓宽了我的视野。

  诺依曼·布雷肯:并无特别意外之事,所有行程在出发前已提前安排妥当。

  刘正曦:中国生活的便捷程度令我惊讶,二维码支付、共享单车、发达的物流网络、高铁的普及等,都是我在埃及未曾体验过的。

  中青报·中青网:你是否遇到过文化差异,你是如何看待和应对的?

  约翰·斯威尼:得益于有机会经常旅行,我总是带着好奇和尊重来对待文化差异。接触的人与我差异越大,学习机会便越多。中国人相对含蓄、内敛,以尊重且沉着的姿态为人处世。我在上海观看了一场脱口秀表演,演员不依赖犀利言辞,却能传递出充满智慧与振奋人心的力量。

  诺依曼·布雷肯:主要差异在于食物和不给小费的文化。不过,我们是客人,出发前已经尽可能多地了解了中国的情况。

  刘正曦:经常会遇到。比如,我曾经送过白花和时钟给中国人,初次遇到这种情况时感到很尴尬。但中国人很包容和体谅,知道我是因为不了解才这么做,并不会因此生气。我认为,来到一个国家就应该尊重其风俗文化,所以我不断学习,努力入乡随俗。

  越来越多外国博主走进中国是“水到渠成”

  中青报·中青网:你为何决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与中国有关的内容?

  约翰·斯威尼:社交媒体可以快速且广泛联系中国人,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如他们喜欢什么,对他们来说什么是重要的。

  诺依曼·布雷肯:今年1月TikTok面临封禁时,大家纷纷寻找新平台发布内容。于是,我开始在小红书上分享内容,收到了很多关注。

  刘正曦:从我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攻读播音主持专业硕士学位开始,老师们一直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当我发现海外媒体存在抹黑中国的言论,而我所接触到的中国并不是个别媒体或国家所宣传的那样,就觉得我有责任把真实的中国讲给更多人听。毕业后,我进入中国外文局担任外籍专家,担任很多节目和活动的双语主持人。

  中青报·中青网:你在社交媒体上收到了怎样的反馈?

  约翰·斯威尼:每个人都认为中国非常酷,尤其是我的家人,中国人的友善和热情让他们非常感动。我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很乐意能在今年夏末或秋季和我一起游览中国。我很高兴能通过分享我的旅行经历,让其他人感受到他们或许并不熟知的世界的一部分。

  诺依曼·布雷肯:我感觉大家更喜欢我的女儿,我只是她的“经纪人”——开个玩笑。

  刘正曦:中国人秉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理念,与其说中国人喜爱的是我个人,不如说他们更倾心于对中国持有友好态度的外国人。通过我分享的内容,许多人对中国有了全新认识,发现中国的建筑与科技皆超乎想象。不少亲朋好友因我分享的内容萌生来华的念头,许多学弟学妹努力获得奖学金后成功来华,在中国生活得十分愉快。

  中青报·中青网:你有没有研究过分享哪些内容“涨粉”比较快?

  约翰·斯威尼:我没有花费大量时间分析数据,但从社交媒体反馈看,人们似乎更偏爱我展现真实热情与快乐的内容。关于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帖子似乎也能引发共鸣。我愿继续与中国网友分享有趣生活,同时认真阅读评论,相信这会指引我的内容创作。社交媒体核心就在于建立联系与相互好奇。

  诺依曼·布雷肯:我并未深入研究。起初我发布女儿和自己的照片时,并无过多期待,只是像分享工作一样分享生活点滴。中国网友似乎很喜欢,因为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

  刘正曦:我发现涉及跨文化,尤其是带有幽默感的内容,很受欢迎。比如,我穿着埃及法老服装参加硕士毕业典礼、用《舌尖上的中国》的播音方式讲述制作木乃伊的步骤等。

  中青报·中青网:你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外国博主进入中国这一现象?

  约翰·斯威尼:我对具体细节了解不算多,但觉得很合理。中国人口众多,人们受教育程度高、好奇心强且参与度极高。这样的受众群体,正是众多博主渴望接触与建立联系的群体。

  诺依曼·布雷肯:我觉得这太神奇了。我在帖子下方看到了来自各个国家的评论,看到大家实时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一切,开启新的友谊,这真是太棒了。

  刘正曦: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日益提升,加之中国政府持续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比如推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更多外国博主走进中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期望世界更加紧密相连

  中青报·中青网:你对中国出台更多促进中外人员往来的措施有哪些期待?

  约翰·斯威尼:我始终期望世界更加紧密相连,根据我的经验,大多数创新皆始于简单的人际交往,希望中美人民之间的真挚联系能持续深化。我目前已经回到美国,我仍希望通过如实展现在中国的经历,维系我和中国网友的联系。

  诺依曼·布雷肯:只要能向人们展现真实的一面,各种措施都有帮助。我在更新视频播客,展示我在上海的经历。我也在做直播,这样人们就可以提问。我会持续分享在中国所学所见。

  刘正曦:期待签证政策持续优化,简化申请流程、扩大免签范围与时长。希望出入境更便利,借助智能技术加快边检,增加国际直航与陆路交通衔接。我也希望举办更多国际交流活动,助力中外人员往来。

  中青报·中青网:你希望你的国家与中国在哪些领域加强文化交流?

  约翰·斯威尼:人们通过分享最喜欢的简单事物,产生最牢固的联系——食物、家庭、音乐、艺术,当然还有篮球。

  诺依曼·布雷肯:允许所有人自由交流,是迈向世界和平的第一步。

  刘正曦:我希望中埃两国能在文物领域加强展出交流,如法老与三星堆文物互展等。两个古老文明的交汇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中埃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应推动文物互鉴交流。

  中青报·中青网:最后,请用3个词形容你眼中的中国。

  约翰·斯威尼:亲切、友好、人。

  诺依曼·布雷肯:超现实、令人惊叹、美丽。

  刘正曦:强、美、包容。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5日05版

责任编辑:梁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