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协同生成
近年来,经常有新闻报道,一些青少年因为追星之类的原因,和网友发生冲突后情绪失控,参与网络暴力。虽然我对他们所在的网络社交圈并不熟悉,也不太了解“对家”“开盒”之类的术语,但每每读到这些新闻,都难免为这些孩子感到难过和担心。
提到青春期的孩子,很多成年人,尤其是家长和教师,都会本能地想到“麻烦多、情绪激烈、行为冲动、难以沟通、不服从管教、容易惹是生非”等一连串负面标签。时至今日,回想起青春期的自己,我也常常困惑:自己会不会给家里人添了很多麻烦?青春期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挣扎和无助。我读研究生时选择了心理咨询专业,有一门课是《人的毕生发展》,老师在课上讲到青春期,专门用了“脆弱”这个词来形容青少年,解释了青少年在心理上要面对各种困境和挑战。当时,台下的我如释重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被原谅和理解的感觉。
后来,我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多次对青春期的来访者和他们的家长提到:青少年拥有最活跃但很不稳重的大脑。杏仁核,这个负责感受恐惧和愤怒的脑区,正在飞速成长并积极活动,给孩子带来极为丰富的情感体验。用现在流行的方式说,这会让人变得比童年时更加“高敏感”,并导致内耗的发生。与此同时,前额叶,这个负责统筹规划和情绪调节的脑区,还处于待发展的状态,至少要等到25岁才能完全成熟。所以,很多人在青春期都会体验到各种困难。这个成长阶段的我们需要面对自身和环境的种种变化,并且开始探索“我是谁”这一重要议题。一些青少年希望通过产生集体归属感,建立自我认同,所以中学校园里的小团体通常比小学校园里更多。而在网络时代,偶像明星可以感召青少年,应援团体也可以提供归属感。于是,一些青少年非常卖力,想要融入各式各样的网络圈子。
可是,当一些青少年遇到困难局面,比如在追星和应援的过程中与网友发生冲突时,情绪反应被触发,很可能在很短时间里集中体验到震惊、愤怒、烦闷、担心、犹豫、委屈、自责、纠结等多种情绪,而又没有足够的资源应对随之而来的压力。于是,一些青少年在被情绪淹没时可能会做出非常激烈的反应。
在影视作品里,我们常常看到遭遇变故的青少年跑到山上或者海边怒吼、狂奔、捶打树干。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些青少年在网上无法处理社交场景时,就会对人恶语相向,通过网络暴力这样的激烈行为,逃避自己复杂的情绪体验。然而,这不仅可能造成当事人无法承担的严重后果,其情绪压力也不会因为一时的逃避而彻底消失,当青少年下一次遇到类似的冲突情景时,很可能被再次触发。
在我的观察中,青少年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空间,让他们真正感到放松和安全,诚实地面对自己复杂的情绪反应,觉察自己的内在体验,进而学会在有冲突和压力的情境下冷静地表达感受和想法。成年人如果想要为青少年创造这个空间,需要做的首先是倾听和共情,并且表达关怀和理解。比如,面对热爱追星的子女,相比于带有预设地责问“追星有什么用”,家长更应该去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被这位偶像打动”;当孩子沉迷网络时,相比于批评他们“上网都是耽误时间”,更应该引导孩子以健康的方式使用网络;面对那些在网上对他人恶语相向的青少年,相比于单纯的说教,成年人或许可以告诉他们:“我知道你在用言语攻击别人的时候,自己心里一定也很不好受,如果你愿意说一说,我很关心你当时心里的想法和感受。”
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有些人擅长写作,另一些人可能更愿意用音乐、绘画、雕刻等方式表达自己。我们除了邀请青少年讲述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可以鼓励他们尝试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当一个人能够坦然地自我表达并与自己和平共处的时候,自然不再需要用暴力方式发泄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
苍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03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