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近200亩白菜遭哄抢,造谣“免费”者休想“免责”

发稿时间:2025-11-13 08:57:00 作者:席聪聪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近日,由于一则“白菜免费采摘”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内蒙古赤峰市一处菜地被闻讯而来的人群哄抢一空。据《潇湘晨报》报道,承包该菜地的李先生表示,起初只有附近村民前来采摘,情况在11月6日上午彻底失控,约有数百人涌入菜地。经初步估算,被采摘的菜地面积约200亩,每亩损失约5000元,总损失接近100万元。

  11月11日,赤峰市松山区联合调查组对此发布情况通报称,针对网民反映的“因网上传播免费采摘白菜信息,致使自己菜地的白菜被他人采收”的问题,松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已成立联合调查组,正开展调查处置工作,后续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发布。

  这起事件清晰地展现出:一条来源不明的“免费”信息,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迅速发酵为现实中的哄抢事件。信息发布者做出这件事,或许是无心之举,也可能是想“恶作剧”,但这种不负责任的引导,让部分人在“法不责众”侥幸心态的驱使下,展开了一场“集体无意识”的侵权行为。而最终为这场无妄之灾负担成本的,却是本分无辜的菜农。价值巨大的农业劳动成果在短时间内损失殆尽,其切肤之痛绝非一句轻飘飘的“误会”所能搪塞。这也深刻警示我们: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不实信息的传播,都可能对现实世界造成实质性、不可逆的伤害。

  此事后果如此严重,无论是不实信息的发布者,还是参与哄抢的人员,其行为恐怕均已涉嫌违法。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此外,民法典相关规定明确,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甚至触犯刑法。

  如今,当地政府及时成立联合调查组推进调查处置工作,是回应民意的第一步,也是守住公平正义底线的正确一步。不过,公众期待的不仅是“正在调查”的表态,更是能够厘清真相、震慑不法行为的清晰结果。目前来看,调查工作至少需查清以下三大关键问题:不实信息的初始发布源头在哪里,是恶意造谣还是无心之过?参与采摘的人员规模多大,其行为在法律上应如何界定?菜农的实际经济损失究竟有多大,又该通过何种渠道予以挽回?只有将这些问号一一拉直,才能为后续追责赔偿、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据大象新闻报道,有网友晒出的截图显示,11月5日,当地一家官方媒体曾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一则视频,配文“赤峰一地免费砍白菜,收获满满非常开心”,且注明为“原创采访”。目前,该视频已无法找到。这一截图是否属实?官方媒体在信息发布过程中有没有审核疏漏?这些问题同样应纳入调查范围,得到严肃追问。

  此外,在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速的今天,如何构建一张快速响应、精准辟谣、有效溯源的信息防护网,也是一个重要课题。这其中,网络平台不能总当“甩手掌柜”,对于推流的重点信息要保持高度警惕,强化内容审核与流向监测,从源头遏制不实信息蔓延;基层管理部门也不能止于“事后救火”,更要做好“事前防火”和“事中控火”。比如,建立与网络平台、本地社群等的联动机制,对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不实信息做到第一时间核实、第一时间辟谣;通过线上科普、线下宣讲等多种形式,加强普法宣传,让公众明晰:网络言行有边界,违法犯罪有代价。

  这起白菜哄抢事件,不能只留下一片狼藉的菜地,更应成为全社会审视网络谣言治理、树立法治信仰的一堂“公开课”。补上网络治理和法治意识的短板,清朗的网络空间与和谐的现实社会才能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