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不得要求教师上街执勤,让育人者安心扎根三尺讲台

发稿时间:2025-11-11 09:19:00 作者:席聪聪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11月10日,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通知》发布后不久,其中“不得要求教师承担上街执勤等任务”的具体内容,便迅速冲上多个社交平台热搜,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上述话题之所以能激起强烈的社会共鸣,根源就在于它精准触及了当下众多中小学教师的现实痛点。一段时间以来,教师在工作中“被跨界”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中小学教师背负着大量与教学无关的负担,深受形式主义任务之害,严重挤占了其教育教学的精力。比如,有的教师忙于上街执勤,备课教研时间被大幅挤占;有的被频繁借调、应付各类非教学检查,导致分身乏术;还有的深陷线上打卡、留痕报送等“指尖上的负担”,精力分散,难以专注主业。

  这些现象暴露出的,是部分地区、部分单位对教育职责的模糊认知。此前,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已多次开展教师减负专项整治,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非教学任务摊派问题仍时有反复,凸显出构建常态化、制度化减负机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此次教育部发布《通知》,聚焦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为各地推进教师减负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有助于推动教师减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梳理《通知》内容不难发现,相关要求除了“严禁强制要求师生参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之外,还包括“严格规范发文审核”“精简数据填报”等多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通知中还明确了“每所学校每年接受县级及以上教育综合督导不超过1项”“每学期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等量化指标,使政策在执行中更具可操作性,彰显了国家为教师减负的坚定决心,也为基层教师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制度保障。

  教师的核心使命是教书育人,就像医生专注诊疗、工匠深耕技艺,让教师心无旁骛地扎根讲台,才是对教育规律最根本的尊重。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减干扰”,其目的在于让教师能将更多时间与精力回归研究教学、关爱学生、提升自我。此次减负新政的落地,需要整个社会形成共识:教师不该是随叫随到的“万能替补”,守护校园的宁静与纯粹,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

  当然,政策的生命力永远在于落实。教师减负能否真正落到实处,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行力与治理智慧。此次通知明确提出,“要强化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将教师减负与整治形式主义、基层减负等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并鼓励与纪检监察部门通过联合调研、协同督办等方式强化监督,对出现问题的地区进行跟踪推动。

  教师减负不能仅靠教育部门单打独斗,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担当,厘清权责边界,不向学校和教师随意摊派任务。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推动政策精准落地。学校也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非教学任务准入机制,坚决抵制不合理摊派,为教师撑起“防护棚”。此外,还应畅通监督反馈渠道,方便教师及时便捷反映问题,凝聚社会监督合力,确保减负举措不打折扣、不走过场,真正让教师感受到负担减轻,安心回归主业。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期待此次减负新政能够落地见效,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轻装上阵,在三尺讲台上全心育人。

责任编辑:杨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