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京大学一食堂窗口推出“999元帝王蟹”餐品,引发舆论场激烈讨论。支持者认为,食堂服务应“丰俭由人,多个选择挺好的”;反对者则直言,“对学生来说有点太奢侈了”,并担忧可能在校园中助长盲目攀比之风,导致餐饮消费偏离理性轨道。
11月4日,南京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发布“情况说明”回应称,11月1日起,该校第九食堂某窗口在试营业期间,为宣传推广曾供应堪察加拟石蟹(俗称“帝王蟹”)作为食材并售出。“情况说明”进一步表示,“为在校园内进一步弘扬勤俭节约风尚、深入践行‘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精神,负责该窗口经营的餐饮企业已对现有菜式供应进行调整,确保菜式更加丰富多元、实惠亲民,更好地契合大学食堂的基本定位。”
结合校方上述回应及学生在社交平台的最新分享来看,目前相关窗口已不再供应“999元帝王蟹”,仅保留“68元/条的石斑鱼、50元/只的梭子蟹”等海鲜餐品。这场讨论以此收尾,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议题随之凸显:在提供多元化服务与坚守校园餐饮定位之间,高校食堂究竟该如何破题,找到两者的平衡点?
从在校学生先前的反馈来看,有不少对帝王蟹餐品持支持态度。例如,该校一名大二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他和四名同学拼单品尝了帝王蟹等餐食,感觉很惊喜,味道也不错。这样看来,在校学生更多是出于“图个新鲜”的心理,偶尔“奢侈一把”,再加上拼单分摊成本,人均价格尚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本也无可厚非。这种“偶尔尝鲜”的需求,也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对餐饮“个性化体验”的追求。
然而,持反对意见的社会公众,则抱有更深层的顾虑。一方面,多数学生还未经济独立,高价餐品可能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让部分学生因“想尝鲜却消费不起”产生心理落差;另一方面,他们担心食堂出现高价餐品会模糊“校园消费”的边界,诱发攀比风气。这样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更重要的是,在不少公众看来,高校食堂有着鲜明的公益属性,其首要任务应该是在保证餐品口味的同时,尽可能控制价格,让学生吃得“实惠又美味”。从这个角度出发,“999元帝王蟹”确实超出了大众对校园食堂的认知范畴。
事实上,正所谓“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如今的高校,早就不再局限于“大锅饭”式的单一供给,而是在餐饮等服务中引入更多市场化操作,如引进连锁品牌、开设特色餐厅等,都已成为常见做法。这些举措既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也能为校园内的学术交流、宾客来访等活动提供更适配的餐饮场所,是高校服务升级的体现。但为何“999元帝王蟹”仍引发如此大的争议?说到底,还是因为它出现在了“食堂”这个承载着“公益、普惠”属性的场所。公众对食堂的期待,是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平价餐食,而非成为高端消费的载体。
由此可见,此次事件其实也是给高校餐饮的市场化探索提了个醒:一方面,个性化服务需要分清场合,在食堂这类具有较强公益属性的场景中,还是应该以平价、刚需菜品为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吃得起、吃得饱;另一方面,学校的多样化服务也要把握好尺度,适度“升级”可以理解,但“999元”这种明显超出学生日常消费水平的菜品,确有偏离合理区间之嫌,容易引发公众对“食堂定位偏离”的质疑。
值得欣慰的是,南京大学在前述回应中也提到,学校过去已持续推出一系列保供稳价举措,其中,1分钱暖心早餐,0.4元、0.8元平价素菜,1.5元阳春面和蛋炒饭等,得到了师生的认可。校方还承诺,未来将给全校师生提供更加物美价廉的餐食和更加优质的服务,并进一步强化食堂的服务育人功能。
总而言之,高校食堂的多元化服务,关键在于拿捏好公益与市场的分寸。既要用平价优质的菜品兜住基本生活的“底线”,也要用丰富多元的选择打开个性体验的“空间”,在校园一隅,实现最大公约数的温暖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