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三峡大坝之巅,极目远眺,上游浩荡如海,下游奔流似练,若非亲至现场,很难想象这番壮阔景象。面对这一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很多网友都好奇:三峡大坝建成后,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发挥了怎样的效益?为保障长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能源安全、航运安全、生态安全起到了什么作用?又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近期,笔者在三峡库区走访,了解到一系列关键信息。我们不妨用几组硬数据,来给三峡大坝做一份“效益清单”,让网友们看得更清楚、更真切。
首先要提的是防洪效益。防洪是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三峡水库拥有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能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的95%以上,控制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2/3左右。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标志着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基本形成,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可保护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防洪安全。截至目前,三峡已累计参与50余次防洪调度,拦蓄洪量超过2100亿立方米,成功应对3次入库最大洪峰超7万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每一次拦蓄洪水,都关系着沿江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因此明显减轻。可以说,三峡是一道牢固的“安全闸”,守护着长江安澜。
在保障供水方面,自2010年三峡水库首次蓄至175米以来,年均向下游补水220亿立方米,历年累计补水超3600亿立方米,使枯水期下游流量较常年天然流量增加33%以上;可向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年均补水约39亿立方米,为“一江清水东流”提供有力保障。

三峡大坝及三峡电站外送输电线路 视觉中国供图
三峡工程的能源效益一骑绝尘。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2020年,三峡电站年发电量达到1118亿千瓦时,创下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世界纪录。截至今年8月底,电站累计发电量已超过1.8万亿千瓦时,超过了2024年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这1.8万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折算下来可节约标准煤约5.4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8亿吨。这些数字,让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更具底气。它不仅带来了清洁能源的直接效益,也推动了更多水电清洁能源项目的探索与发展。
与此同时,三峡工程的通航效益也极其显著。三峡水库蓄水后,显著改善了库区和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的航道条件,库区干流航道等级由建库前的Ⅲ级提高为Ⅰ级。自2003年正式向社会船舶开放通航以来,三峡船闸累计通过船舶超过108万艘次、过闸货运量超过22.98亿吨,年货运量已连续11年突破1亿吨。通江达海的物流通道让运输成本大幅下降,沿江经济带的生产要素流动也更加高效。三峡不仅点亮了万家灯火,也打通了产业发展的血脉。
在生态环保方面,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水生生态系统逐步重构,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及以上,长江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关键的防洪功能,通航带来的物流红利,稳定的大规模清洁电力,可量化的减排效益,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保护——这些可知可感的事实,充分彰显三峡工程的效益与贡献。站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的不只是高峡平湖的壮阔景象,更是流淌在长江之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