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治水版图上,长江三峡长期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一环。过去的长江流域,几乎每隔几年就要经受一次洪水的考验。1954年、1998年那样的特大洪水,更是造成了数十万平方公里受灾的严重经济和社会损失。彼时,防洪工作主要依靠加固堤防、启用分洪区等方式,更多是“洪来再战”的被动应对。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与运行,这一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善,也让“如何应对洪水”这个古老命题有了新的答案。
三峡水库拥有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是长江防洪体系的“骨干”。它能够通过拦洪、削峰、错峰等手段,在洪水到达下游之前就控制风险,自上而下“接住洪水”。截至目前,三峡已累计参与50余次防洪调度,拦蓄洪量超过2100亿立方米,在防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以2024年7月形成的“长江第2号洪水”为例,上游入库流量一度超过每秒5万立方米。三峡通过精准调度,将出库流量控制在约3.7万立方米每秒,累计拦蓄洪水近52.8亿立方米,有效削减了洪峰,使汉口、湖口、城陵矶等站的最高水位降低约0.7—3.1米。而为迎战今年最大入库425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大坝又提前将库水位降至162.6米,主动“腾库迎汛”,为可能的洪峰留出充足的调节空间。
这样的“提前布局”,正是防洪真正的意义所在。防洪的关键,不是洪水来了怎么办,而是洪水来之前能做什么。从上世纪的规划到今天的稳定运行,三峡工程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体现。
如今,这种理念正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得到运用。依托数字孪生长江建设,水利部门已形成涵盖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功能的综合监测网络;卫星遥感、测雨雷达、水文气象模型与流域预报调度系统的结合,让洪水预警提前量延长至72小时以上。过去依靠人工读表、电话传达的调度,如今能在指挥中心实时推演、精确决策。
同时,防洪体系的重心也在持续下沉。长江流域各地陆续完善防汛应急响应机制和临灾预警制度,长江流域中小河流治理长度接近5万公里。防洪不再只是大坝和堤防的责任,而是从流域到城市、从工程到管理的整体协同。
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在我们看不到洪水的时候,防洪防汛的战役其实早已打响。事实证明,“防患于未然”才是治理洪水的最佳方案。三峡工程让我们在与洪水的较量中多了一分主动,也让“安全度汛”不再只是口号,而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治理实践。(杨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