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5年9月15日,《住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规范住房租赁的行政法规,涵盖出租与承租、住房租赁企业与经纪机构、网络平台与政府监管等多个环节。《条例》对住房条件、合同备案、押金返还、资金收付、信息发布等问题作出细化规定,并明确了相关法律责任。
对许多告别校园不久的“社会新鲜人”而言,租房是他们迈入社会、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在房价相对较高的大城市,租房而居也是青年群体安身立命的主要方式。正因如此,与租房相关的政策变动,很容易吸引青年的注意力。此前,我们常常能看到年轻人在网上吐槽租房过程中的各种“痛点”“坑点”。从本质上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正是因为对租客与房东的权责缺乏统一规范。就此而言,《条例》的出台与施行,可以说是有关部门对此类“痛点”“坑点”的精准回应。其最直观的意义,便在于为租客和房东的权责关系划定了清晰的边界,进而消除乱象,使年轻人能免去不必要的担忧,在城市里租得顺利、住得安心。
长期以来,困扰青年租房者的首要因素之一,就是部分房源的安全隐忧。在租房市场上,一直不乏空间狭小、隐患突出的“隔断房”“非居改租房”,这些房子被伪装成正常房源,以较低的价格为诱饵,“忽悠”年轻人入住。此类房源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如今,《条例》对此亮出了明确底线: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地下储藏室、车库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单间居住人数不得超标,人均面积不得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这些要求让不合格房源难以进入市场,保障了租客最基本的居住安全。
除了人身安全,资金安全对年轻人也很重要。租房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矛盾的,就是涉及金钱交割的环节。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常常要拿出相当于一两个月工资的金钱来支付押金,一旦遇到租赁方挪用、拖欠,将会蒙受较大损失。《条例》对此作出严格约束:押金的数额、返还时间和扣减条件必须写入合同,无正当理由不得克扣;经纪机构和网络平台不得代收代付,杜绝“资金池”风险。这些举措,让租客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钱流向何处、如何索回,也有利于避免他们因企业“爆雷”、平台卷款跑路而遭受损失。
在租房市场上,房源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是年轻人能否顺利找到合适住所的关键。虚假房源、图文不符、坐地起价,曾让许多年轻人在租房季焦头烂额。如今,《条例》要求经纪机构和平台必须核验房源权属,实地勘查房屋状况,并出具书面说明,虚假或误导性信息一经发现,将面临高额罚款乃至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对依赖手机软件找房的年轻人来说,这意味着信息甄别的成本降低了,他们也能将宝贵的精力投入更重要的事务当中,而非为了“避坑”大费周章,被迫成为“房源侦探”。
对租房者而言,还有一件意义重大的事,那就是《条例》将长期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二房东”全面纳入了制度监管的范围之内。自然人转租达到一定规模的,要比照住房租赁企业管理;企业转租,则必须通过监管账户收付资金。这一规定,既让那些试图利用二次出租房屋的灰色空间“两头吃”的房东无所遁形,也回应了近年来频发的“长租公寓爆雷”问题,避免青年租客因为经营者的责任而“人房两空”。
综合以上几点不难看出,《条例》的具体内容,紧紧扣住了青年租房过程中最突出的几类困境。可以说,其中每则条款,都对应着某些曾出现在社会新闻中的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条例》没有停留在原则性表述,而是给出了操作性强、细节清晰的具体条款,确保所有问题都有对应的制度答案。
当然,这些新规能否产生理想的效果,仍要取决于落实的力度。青年租客最期待的,是居住安全得到保证、押金都能按时返还、网上房源保质保真……这需要各地主管部门扛起责任,加强对企业、机构、平台的执法检查,从而将《条例》的制度性意义切实转化为现实效能。
住房关系到青年的幸福感,也关系到城市的吸引力。让年轻人在租房时少一些不安、多一些保障,是一项具体而重要的民生任务,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期待《条例》能在实施中真正落地,让青年在城市奋斗时,能在租来的房子中住出家的踏实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