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全红婵上大学,收获的不只是文凭

发稿时间:2025-09-04 12:15:00 作者:任冠青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9月1日,跳水奥运冠军全红婵晒出4宫格照片与8月告别,而她也将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涯。新学期,18岁的全红婵将正式成为暨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的一名新生,在这里开启她的人生新篇章。

  长期以来,优秀运动员进入大学深造不乏先例,此次全红婵开学之所以备受关注,还因为其所在学院的院长是“亚洲飞人”苏炳添。据南方日报报道,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苏炳添透露,针对全红婵这类特别优秀的国家运动员,将成立专门的“二沙精英班”,采取特别的培养模式。这既包括考虑运动员的特殊需求,提供弹性学制,兼顾训练比赛和学习进度,也包括开设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媒体素养等课程,让全红婵等运动员进行从技术到心态的全方面学习。

  提到苏炳添,不少网友都会想到那个有趣的头衔——“跑得最快的教授”。2019年,时任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的苏炳添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还曾“写论文研究自己”。苏炳添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 短跑:回顾与展望》,总结了他多年积攒的训练、比赛经验,并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访谈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男子100m短跑的成功经验和未来发展措施,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提供了启发。

  把科学训练的意识融入日常实践,破解“大龄运动员如何取得佳绩”等现实难题,同时能够将自己作为研究对象,以学术思维总结规律和经验——苏炳添的尝试体现了“体教融合”的理念,让运动员和学者两重身份相得益彰、彼此成就,也让人看到了知识赋能运动员的生动样本。

  如今,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简单埋头苦练、一味“硬拼”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然过时。在运动天赋和刻苦训练之外,掌握成绩起伏表象背后的技术原理,懂得超越经验主义,从科学的角度评估速度、耐力、爆发力等不同维度,用心理学方法从容应对不同状况下的情绪波动,可能更有助于运动员精进技术、突破瓶颈,从而让他们走得更加长远。比如,对当下的全红婵来说,要妥善应对生长发育期所带来的动作灵活度下降等挑战,就不能一味靠“蛮力”,而需要更多专业知识的赋能。

  就此而言,高水平运动员进入大学,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其意义绝不仅是镀个金、“获得一纸文凭”那么简单。如何因材施教,创新高水平运动人才的培养模式,值得深入探索。这也是此次苏炳添提到的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特别培养模式”备受期待的重要原因。

  除了提高运动生涯的上限,大学教育还有利于运动员拓展人生的广度,探索更多元的发展路径。运动员的职业生涯黄金期是有限的,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长期“三点一线”的专业训练,容易使运动员视野受限。此前,一些优秀运动员转型困难、找不到自身用武之地的新闻,就让很多人感到唏嘘。

  因此,针对这类学生打造“特殊培养模式”,不仅要立足于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有必要培养其人际沟通、逻辑思维、可迁移技能等综合素养,助力他们在结束运动生涯后,顺利开启“第二次人生”。比如,高校是否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基于个体兴趣和需求,开放经济学、管理学、人工智能等选修课程,让运动员有机会跳出专业领域,获得更丰富的发展空间?

  总之,高水平运动员上大学,不只是获得学历光环那么简单。以创新培养方式提升运动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实力,才能让知识真正成为前进的力量。

责任编辑:杨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