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3600万投资客运站闲置十年,惠民工程岂能如此“随便”?

发稿时间:2025-08-20 09:34:00 作者:杨鑫宇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近日,《人民日报》根据一则读者来信展开调查,对个别地方因决策草率、行政低效,导致公共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进行揭露与剖析。这则来信写道:黑龙江绥化东城客运站作为惠民工程,总投资达3600余万元,但自2015年建成后,10年未能启用,市民仍在使用破旧不堪的老客运站,十分不便,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推动新站使用,为广大市民营造良好出行环境。

“新建”的绥化东城客运站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经过调查,人民日报记者发现,来信人反映的情况确实存在,“新建”的客运站明明早已落成,却大门紧锁,几乎毫无维护可言。与此相对应的,是条件极其落后、已经不堪大用,却不得不勉强维持的老客运站。对于这一局面的成因,绥化市交通运输局表示,车站未能及时启用的原因有三:一是车站门前有滞迁房屋,直到2021年底才拆迁完毕,导致工程验收滞后;二是施工单位鑫威公司报送工程验收资料不及时,影响主体验收进度;三是工程未做最后结算。

  然而,记者核查发现,所谓“滞迁户”其实位于客运站正门西侧空地,并不影响车站运营。影响验收进度的关键堵点,则在于当地政府与施工方对竣工验收程序的有效性未能达成共识——施工方认为2018年已经完成验收手续,且出具了盖有相关单位公章的《竣工工程验收报告》;当地政府则因为这份报告没写日期,将验收手续的完成时间认定为2023年。此外,在工程结算问题上,当地交通运输局已支付1600余万元的工程款,剩余1800余万元一直还未完成结算。

破旧的老客运站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一项投资数千万元的“惠民工程”,建成10年无法投入使用,带来了哪些经验教训?从调查披露的情况看,最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合同签订、手续办理等技术细节上,而在于有关部门是否能落实责任,主动、高效地将进度遇阻的工程推进下去。竣工验收报告是否算数,资金结算何时到位……如此种种,都不该成为十年无解的难题。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和施工方之间长期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出现分歧后没有及时解决,反而任由问题拖延。工程久拖不决,公共资源也就闲置在荒草与尘土之间,群众只能继续忍受老站的不便。

  更值得反思的是决策和规划环节。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地不仅有这一座客运站长期闲置,还有另一座投资五千余万元的六合客运站,同样“建而不用”,最终不得不改作他用。两处车站先后陷入尴尬境地,反映出当地有关部门在当初做出决策时论证不足、过度自信。当然,当地有工作人员表示:两座车站的建设正值长途客运市场发展良好时期,不能简单认为规划不合理。但是,当地有关部门在工程启动之初缺乏对客运市场变化的预判,也缺乏对财政承受能力和运营可持续性的评估,结果就是花费了巨额资金,却难以兑现方便群众出行的初衷。

  这类投资不菲的重大工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跨越不同领导任期,如果缺乏明确的时限管理和责任追溯机制,很容易在各方推诿责任的过程中沦为一笔“糊涂账”。今后,各地推进类似工程时,还应强化全过程监管,对竣工验收、资金结算等环节设定清晰的办理时限,确保项目顺利交付。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任期责任制,避免出现“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

  此时此刻,对于已建成的车站,最紧要的是尽快结算工程款,完成必要的整修与软硬件配套工作,使其早日启用,取代破旧不堪的老站。新建客运站闲置十年的尴尬局面,也提醒各地有关部门,必须在项目决策和治理方式上补上短板。惠民工程来之不易,只有确保有关部门在立项到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负起责任,才能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出现,真正让民众从中受惠。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