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花230万元建成高标准公厕,仅供领导参观?

发稿时间:2025-07-23 09:14:00 作者:席聪聪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斥资百万元新建的农村公厕竟成“摆设”,村民无奈只能继续使用旱厕。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曝光了山西省稷山县农村新建高标准公厕“建而不用”的怪事。当地不少村民反映,这两年村里新建了公共厕所,看上去干净整洁、设施齐全,但日常并不开放使用,只在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时才临时开放。

  根据报道,记者在“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平台”上查询到,“稷山县2023年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项目(新建公厕)合同公告”显示,该项目采购人为稷山县农业农村局,合同金额230.28万元,计划新建23座公厕,资金来源为政府资金。

  投入不菲建成的高标准公厕,为何“铁将军把门”,不让使用?面对质疑,有村委会工作人员解释称,“使用公厕会产生不少费用,又担心村民素质不高带来维护难题,所以村里继续让村民使用老旧旱厕”。还有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记者需要使用厕所,后续的清理打扫工作得自己负责。

  这番说辞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建设高标准公厕本就是供人使用的,而不是摆在那里,沦为仅供参观的“景观”。巨额财政资金投入,却换来长期闲置的“空壳子”,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更令人忧心的是,在当地一些村子,崭新的高标准公厕和臭气熏天的旱厕距离不到100米,这样强烈的反差恐怕会进一步加剧村民的不满。

  这其实也暴露出,当地某些政府工作人员将农村“厕所革命”视为可量化政绩工程的扭曲政绩观——只是执着于花费巨资追求“从无到有”的速成,却对“从有到优”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缺乏投入与考量。在这种思维的主导下,公厕建成便意味着任务结束,“万事大吉”。至于后期养护的资金从何而来、日常管理由谁负责、使用效果如何保障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根本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这样一来,直接锁紧公厕大门自然成了最简单、最省事的办法。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其中明确提到:“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共厕所,落实公共厕所管护责任,强化日常卫生保洁”。随后,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快构建市县责任主体、镇村管护主体、农民受益主体的‘三位一体’农村公共厕所管护责任体系”。稷山县的做法,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此事引发关注后,7月21日,稷山县委宣传部发布情况通报,承认“确实存在此类问题”,承诺将“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同时要求“县纪委监委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上述通报中,虽有关于“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的表态,但也要清醒意识到,这些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接下来要做的,绝不仅仅是真正打开公厕门这么简单,还要从根源上重塑管理逻辑,消除错误观念。尤其是公厕开放后持续产生的费用从哪里出、维护管理的难题又该如何破解,这些已经摆上台面的现实问题,应当被正视和解决。

  这些“建而不用”的公厕也让人不禁联想到,在农村地区,还有一些基础设施正在沦为应付检查的“道具”,或是闲置积灰的“摆设”,比如图书阅览室、村民活动中心等。类似问题都指向部分基层政府“重建设、轻管理”的思维定式,由此导致基层工作投入与产出、初衷与实效严重割裂。

  公共设施的建设,必然要投入不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成后一旦长期搁置,全部的投入都会自然“蒸发”,政策的善意也会在群众的怨言中逐渐消解。这不仅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某种程度上也在侵蚀着政府的公信力,割裂政府工作人员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因此,必须纠正“建成就完事”的错误观念,尽快建立可持续的经费保障机制,明确管理维护责任主体,并鼓励村民监督,使其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确保这些设施建得好、用得上、管得久。

  “小设施”往往承载着“大民生”,也尤其需要“真治理”。公共设施的核心价值在于“用”,只有把“群众是否受益”作为衡量标尺,才能从根本上终结这些“建而不用”的荒诞剧,让每一分公共投入都可感可及。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