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让规范管理成为基础教育的“硬支撑”

发稿时间:2025-05-28 09:36:00 作者:杨鑫宇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基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基点。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的通知》,围绕巩固规范管理成果、深化重点难点整治、提升办学治校能力、提升数智赋能水平等方面作出系统部署。同步发布的《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2025版)》,则为相关行动提供了具体抓手和执行标准,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依法治教、管理育人的制度体系。

  2024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一年过去,从“规范管理年”到“规范管理提升年”,一字之变,反映出教育主管部门工作重点从集中整治向体系建设的转化。此前,围绕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各地开展了一系列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工作成果。然而,个别地方的不规范办学行为仍以隐性或变通形式存在。对此,唯有更进一步,全方位提升规范管理水平,才能使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此次“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的重点,在于构建更加系统、更加有效的规范管理机制。文件强调,要在巩固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压实责任抓落实、协同联动抓整改、创新方式抓监督。从整体设计来看,“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更加注重可操作性,对许多具体问题给出了详细的整改、提升、落实方案,切实将规范管理嵌入基础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

  在制度执行层面,《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2025版)》起到了明确边界、细化要求的作用。清单共列出16项禁止行为,涵盖教学管理、升学招生、校园安全、师德师风等多方面,其中许多条目针对性强、落点具体,回应了群众呼声最强烈的问题。例如,严禁提前开学、延迟放假,严禁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上课补课,严禁以升学率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考核奖惩,严禁学校不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严禁强迫学生购买教辅材料、校服等。对学校和教师来说,清单提供了清晰的行为规范;对家长和学生来说,清单也强化了维权和监督的依据。

  负面清单中的这些禁止事项,每一项都与学生和家长群体的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密切相关。规范作息安排、禁止惩罚性作业、避免“唯升学”导向,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校园食品安全、遏制强制消费行为,则有助于提升家长对学校的信任,使其能放心地将孩子托付出去。规范管理做得扎实,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才能随之提升。

  《通知》还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畅通并公布规范办学举报电话、邮箱、网络平台等受理渠道,广泛接受学生家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通过家长委员会、特邀监督员等方式,加强对学校办学行为的日常监督。同时,包括中高考标准化考场视频巡查、“互联网+明厨亮灶”、校园智能安防等信息化巡查手段也应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应用。多层级监督体系与数智赋能相结合,有助于提升治理的透明度,也为群众参与基础教育治理提供了更多路径。

  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行动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服务教育发展,保障学生和家长的权益,回应群众关切。规范管理不是为了限制正当合理的教育活动,而是提供清晰的方向和有力的保障,推动教育资源更加公平、使用更加有效。只有当教育治理形成明确的制度边界,清除各种顽瘴痼疾的生存空间,学校才能集中精力做好教学育人工作,教师才能稳定安心地履行教育职责,家长才能感到安心、放心,学生才能在有序、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其成效非一日之功,而要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努力之中。这既需要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也离不开基层实践的持续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既要压实责任、依法管理,也要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激发办学活力,进而以制度定方向、以管理提质量,实现让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更加满意的目标。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之一。把“规范管理提升年”各项部署落到实处,是推动基础教育治理迈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一步,将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硬支撑”。(杨鑫宇)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