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视频截图
据央视新闻报道,日前,在北京地铁5号线的车厢中,一男子因“嫌弃”旁边乘客衣服沾灰,不停辱骂邻座乘客。此时,一名女乘客挺身而出,进行制止:“你要是不愿跟他挨着,就别坐这儿了,我愿意跟他挨着。”随后,女乘客又轻声安抚邻座乘客:“没事儿。”4月19日,北京公交警方对此事发布通报:“违法行为人赵某峰因座位问题,与邻座两名乘客产生纠纷,期间多次辱骂乘客,扰乱乘车秩序,后被其他乘客劝开,已依法对赵某峰行政拘留。”
此事很快引发网民的关注和热议。不少网民都为善良、正直的女乘客点赞,同时谴责辱骂他人者的不当言行。从相关视频来看,被男子辱骂的乘客,衣服上有少数灰色的斑点。稍有礼貌和修养的乘客,都不会随意评判他人的外表,更不会如此公开表达对这位乘客的“嫌弃”。即便自己有所谓的“洁癖”,也可以选择不跟他坐在一起,而绝不应该自以为是地辱骂对方。
如今,涉事男子已经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扰乱公共秩序被行拘。值得深思的是,人们应该借由此事,明确“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切不可将自己的喜好与舒适建立在对他人人格的贬损上。相比衣着外观的“不整洁”,缺乏对他人尊重的“不整洁”的内心才更让人难以忍受。涉事男子将自我感受凌驾于他人的尊严之上,暴露了其文明素质的匮乏。
在地铁、公交这类公共空间里,任何言行都需要符合公序良俗,不能破坏公共秩序,更不能公然散播歧视性言论。与被行拘的男子形成对比的是,安抚被辱骂乘客的女子,显然具备更高的素质,且有人文关怀,能换位思考。这说明,总有人看不惯那些欺凌弱势群体的做法,总有人“路见不平一声吼”,身体力行地维护公共秩序,营造友好包容的社会氛围。
在公共场所,“礼之用,和为贵”。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地铁对不同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的人们都是开放的,只要遵守乘客守则和公共场所的文明规范,任何人都有权利合理使用这一交通工具。相反,那些任性而为、缺乏规则边界意识的人,才是公共场所不欢迎、不接纳的对象。
对于那些公然侵犯他人尊严、破坏公共秩序的人,除了道德谴责,必须借助法律手段加以惩戒。如此,才能使其铭记教训,并在社会层面上起到警戒作用。此事也启示人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多一点对陌生人的理解与包容,自觉做公共秩序的维护者与文明素养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