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前后,多个景区推出免票或降价政策,引发社会关注。河南洛邑古城发布消息称,自4月7日15时起,将停止现场售票,免费开放,实行线上实名预约入园制度;四川宜宾的蜀南竹海、兴文石海也宣布,自3月20日至4月30日,游客凭《哪吒2》购票信息可免门票;在被商户吐槽“不赚钱”后,江苏周庄古镇也官宣景区工作日票价实施5折优惠,且游客购买一次古镇景区原价门票并实名登记后,即可无限次免费入园。
近些年,景区不再依赖粗放的“门票经济”,转而积极发掘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文旅消费,已是大势所趋。相关数据显示,旅游经济中1元的直接收入,可以带来6.8元的间接收入。景区免门票或降低票价后,看似门票收入减少了,实则能吸引更多游客,激发更大的消费潜力。
这一点,已在诸多景区的先行探索中得到验证。例如,2022年国庆长假期间,在免门票政策带动下,福建武夷山市旅游市场强劲复苏,累计接待游客23.22万人次,同比增长209.6%;累计实现旅游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265.45%;2022年,在免门票的两个月中,陕西华山景区接待游客57.53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约2.1亿元,占当年前七个月景区旅游直接收入的85%。旅游需求具有弹性,对游客而言,当门票价格回归合理区间、甚至免费时,自然会减少他们的负担,使其更有动力“出门走一走”。
当然,景区经营需要基本的维护成本,部分非公益属性的古城、古镇等,也存在天然的营利需求。景区推行免门票后,能否通过理顺经营模式,实现景区运营者同游客、商户的“多赢”,是决定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与刚性的门票收费相比,要想提振游客对餐饮、住宿、体验性服务等方面的消费热情,显然需要更用心地进行策划。以某些古城古镇为例,一些游客之所以消费兴味索然,是因为它们“千镇一面”,同质化严重。比如,小吃总是鱿鱼、烤肠、臭豆腐等老几样,纪念品设计缺乏创意,流水线痕迹明显。这让不少游客吐槽:“如今的古镇貌似都长一个样”“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卖的都是同一套东西,简直旅游了个寂寞”……可见,部分商户感慨“古镇生意不好做”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文旅产品供给与游客真实需求的错位。
从这个角度来看,景区摆脱“门票依赖”的路径后,只有着力提升策划和运营能力,持续为游客提供高品质、有特色的文旅体验,才能真正留住游客的心,让旅客流量带来消费增量。
在这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创新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有些景区结合自身文化特色,推出天宫藻井冰箱贴、“麻辣烫”玩偶等文创产品,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一些景区在中秋、春节等不同时间节点,策划别具特色的文艺表演和游园活动,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观赏花灯等,每一次游览都能产生“不虚此行”的正向感受。还有的景区主打餐饮,充分展现当地美食文化,让游客不必在“贵且难吃”的餐食间艰难抉择。这些探索也表明,很多时候,游客并不是不愿消费,而是不想为缺乏性价比、乏味而无内涵的产品和服务买单。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古城古镇等景区而言,靠创意经营而非“圈钱”思维展开文旅策划,才能让景区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