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你遇到过游烟吗?
在马路上、商场前、地铁口,时不时就会看到一阵烟雾在空中游动。这些由吸烟者在室外一边移动一边抽烟形成的烟雾,便是“游烟”。近日,上海在8个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率先推进游烟治理,既增设控烟标识和专门吸烟点,又有工作人员、志愿者及时劝导。
这些举措回应了广大市民“苦游烟久矣”的合理诉求。去年,上海对超万名市民开展了室外二手烟相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近六成市民经常遭遇游烟,超九成市民对此表示反感。不少网民也表示对遭遇游烟感到愤怒、无奈,“前面人吸烟,跟在后面走就是跟着吸,超过他也要穿过一次烟雾,超过后发现又有一个游烟者”。
二手烟暴露没有所谓的安全水平,即使短时间暴露于二手烟之中也会对人体的咽部、肺部、眼部、皮肤等处造成危害。并且,二手烟中绝大多数烟雾是烟草末端的烟蒂直接燃烧产生。它比直接进入吸烟者口中的烟雾含有更多有毒物质。而对于孕妇、婴儿、老人等特殊人群来说,暴露于二手烟之中会有更严重的后果。
不仅如此,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安静站立时吸烟,游烟对吸烟者本身危害更甚。在步行状态时,人的呼吸更深、频率更快,吸入肺部的烟雾及有害物质更多,从而对吸烟者的呼吸系统甚至全身产生更大的伤害。
既然如此,为何游烟迟迟未能得到严肃治理?为何“禁止游烟”尚未形成社会共识?
法律法规的缺失、文化传统的惯性以及个人特征等因素共同造成了这一结果。当前,各地的控烟法规多聚焦于室内与部分特殊场所,对室外游烟行为缺乏明确的界定与处罚措施。室外空间广阔,人员流动性大使得游烟的监管难度大、成本高,加上执法资源有限,导致游烟治理难以规范化、制度化。在文化传统上,吸烟行为长期被视作“社交习惯”,户外游烟更是常见。因此,不论自身是否吸烟,不少人依旧认为,室外空间等同于可以吸烟的场所。除此之外,游烟者对非吸烟者健康权益的忽视,非吸烟者较弱的维权意愿与现实生活中较低的维权成效等,共同促成了游烟现象的普遍化。
因此,治理游烟需要多方协作,使“禁止游烟”成为社会共识。在政府层面,应与时俱进,积极推动游烟治理的立法与规范。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或完善相关法律、规章与制度,明确禁烟区域,加强对游烟的治理,增强执法力度。例如,在学校、医院等地全面禁烟,在商场、地铁站等出入口,可在远离人员密集区与行人必经道路上设置明确吸烟点,完善配套设施;利用智能技术识别违规行为,并对违规者作出罚款等相应惩治措施;同时面向公众开放举报平台,发挥社会监督功能。
在社会层面,应加强对控烟政策的宣传推广,加强对相关健康知识的教育普及。要让“不边走路边吸烟”与“不随地吐痰”一样成为社会共识。公众也要提高自身维权意识,敢于制止、积极反馈违规行为。当前,上海治理游烟的举措赢得了来自全国各地网友的大力支持,在国内形成积极示范作用,这有利于鼓励公民积极维权,凝聚社会共识。
总而言之,治理游烟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它离不开城市管理上的精益求精,也离不开社会的共同参与。治理游烟既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建共治、协同引导,也需要全民积极响应,强化社会监督。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真正创建起无烟的、健康的公共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