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初三学生《旧轨还乡》火爆全网,让人思考写作的意义

发稿时间:2025-03-31 09:09:00 作者:王钟的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夜幕低垂,火车缓缓启动。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连日来,一篇题为《旧轨还乡》的作文在舆论场上激起涟漪。不少网友被文章的真诚表达及其传递的情感打动:“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这个要入选语文课本”。

  文章的作者叫张潇冉,是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910班的学生。一时间,张潇冉和她的语文老师王杨军成了话题人物。张潇冉没有想到,老师在社交平台分享这篇文章以后,引起这么多的共鸣和讨论。

  虽然文中有类似“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等修辞优美的表述,但文章也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天才之作”。相反,正是平实的语言、克制的表达,构成了这篇文章的朴素底色,让人们读得懂、读得进去。

  这是一篇讲述对亲人思念的文章,源于张潇冉寒假返乡的真实记录。她对童年时乘坐绿皮火车从杭州回到老家内蒙古乌兰察布的经历印象深刻,这是一趟20多个小时的旅途。然而,上小学后,直达列车悄然停运,回老家的次数随之减少。去年,张潇冉的姥爷离世了,归乡之路更成了“漫长而煎熬的跋涉”。直到停运已久的火车重新运营,“儿时乘火车的记忆又泛上心头”。

  写作的一项重要意义,是通过文字凝练个体经验,并将其锻造成打开公共情感的钥匙。对《旧轨还乡》记录的内容,人们并不陌生。张潇冉出生成长在杭州,“老家”并非她生于兹长于兹的家乡。三代人之间的情感牵挂,背后是中国社会变迁、人口流动迁徙的缩影,是千千万万的集体记忆。读了这篇作文,很多人仿佛坐上了那趟载着乡愁的列车,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

  舆论场上关于AI对写作冲击的讨论已经不少。不久前,《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在朋友圈中写道:“AI已给诗歌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不知道现在的诗歌是不是进入了末路,但是,现阶段的AI已经强大到我们太多太多的写作已经毫无意义了。”写作从业者对来自AI的冲击感知更敏锐,AI“抢饭碗”的危机似乎近在眼前。

  但是,纵然AI能够生成优美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但无法生成真人写作的“人味”。它无法代替人观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无法替代人感受草长莺飞、落木萧萧。以分秒速度生成万字文稿,固然是AI的优势,但以文字记录人心原原本本的面貌,并非AI所长。简单设想一下,就算AI能生成类似《旧轨还乡》的文章,如果没有真实经历作为支撑,其打动人的能力无疑会打上折扣。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睛中是不一样的,很多孩子看了别人的文字,把别人的经历和感受移植到自己身上来,那样的文字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的。”张潇冉的语文老师王杨军表示,他不提倡学生背诵作文素材,而是希望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作为作文的真实素材。

  《旧轨还乡》火爆全网,再次提醒人们:写作的魅力在于教人用真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而不是用套路、模板,编织精巧而空洞的故事。说到底,人类写作不是为了超越谁,更不可能和机器较劲,而是为了写下心中的明月大江,还原时代的喜怒哀乐,骄傲地展示人性的腹地。(王钟的)

责任编辑:杨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