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计算机学会宣布对其主办的CSP-J/S认证(中国计算机学会认证服务提供者-软件能力认证)作出年龄限定,12周岁以下儿童将不能再参加此项软件能力认证,“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规则同此,即日起实施。中国计算机学会表示:小学生过早参加CSP-J/S对其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会产生负面影响,也不符合CCF(中国计算机学会)组织该能力认证的初衷。另一方面,部分中学将小学生的CSP-J/S成绩作为升学的参考依据,这将带来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和升学秩序。
多年来,奥赛低龄化的现象,一直都是舆论关切的热点问题,尽管部分家长、老师希望孩子多参加这类竞赛,并争取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但很多人也担心:低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过早参加奥赛竞争,恐怕是弊大于利,尤其是以奥赛成绩作为中小学生录取、升学的依据,更会导致教育功利化问题。
天才是极少数,并非每个孩子都适合竞赛模式。如果不顾实际地揠苗助长,给孩子强加与竞赛相关的学习任务,既有可能妨碍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剥夺他们多元的可能性;也有可能引发厌学情绪、自信缺失等“次生危害”,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者需要保持一个“平衡度”,既让那些有兴趣、有天赋的孩子可以通过奥赛被外界“看见”,又避免奥赛过度低龄化导致的诸多负面问题。
首先,家长和老师需要掌握更科学的教育理念,尊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正如中国计算机学会所言,“学习计算机科学有益于培养青少年的逻辑思维及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这需要一定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并非越早越好”。计算机天赋本质上是一种数理逻辑天赋,或许有的孩子天生就有,但更多孩子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从最简单、基本的知识学起,才有可能获得钻研难题的能力。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若孩子具备基础认知能力之后,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会主动地探索未知世界。以内驱力促进学习,显然比外界施压或利益诱导更靠谱。
再者,挖掘每个孩子的个性与禀赋,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并非只有竞赛一种方式。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就在“数字学习周”主题活动期间,面向全区中小学生推出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清单,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广西玉林开展了全市中小学师生“数字素养校园行”活动,帮助在电脑编程、机器人等领域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走上更大的舞台。
与此同时,应当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全方位评估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竞赛天赋,尽量避免“大水漫灌”式培养模式,调整“揠苗助长”式培养理念,采用更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以更丰富的方式展示孩子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