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政策又“上新”了!日前,据央视新闻梳理报道,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0个城市相继出台住房公积金优化调整政策,降低购房成本和门槛,为公积金用户创造便利。各地公积金新政的落地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下调贷款利率、优化租房提取流程、支持异地提取、简化申请材料手续等多种调整方式。
其中,长沙、济南、大连等地的公积金贷款额度均上升数十万元,最低首付比例也下降至20%;天津、宜昌、兰州等地则明确将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使这一群体也可享受“商转公”“多孩家庭公积金贷款支持政策”等多重权益;此外,北京的住房公积金直付房租试点,厦门、莆田、南平等地的近亲属互用公积金贷款等政策,也都让人眼前一亮。总而言之,各地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到公积金制度的红利,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广大公积金缴存者,尤其是其中的年轻劳动者,对此也普遍抱有积极态度,期待从中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
这些调整,延续了近年来公积金制度持续降低门槛、向普惠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展现出各地公积金管理部门以实际行动惠民生、促发展的诚意与决心。随着政策的实施,其带给民众的获得感将不断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住房公积金实缴职工人数超过1.7亿 ,缴存额达到34697.69亿元。对这1.7亿人而言,住房公积金既是一笔不容忽视的财富积累,也是一项好处多多的社会制度。根据国家规定的缴存比例,每个人及其单位为其账户缴纳的公积金总额,约为其工资总额的10%到24%。对工作多年未曾使用公积金的人而言,这是一笔举足轻重的“住房项目预备款”。而对初入职场、缴存总额不高的年轻人而言,能否有效利用公积金,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确保公积金制度的公平、可持续,扩大制度的覆盖面与可及性很重要,这一方面有赖于包括“平台经济”经营主体在内,更多用人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也需要各地政府打通政策堵点,在就业类型、户籍身份等方面破除不必要的壁垒,允许灵活就业群体自愿参加。如果能把这一套“组合拳”打好,已经惠及众多劳动者的公积金制度,必然能变得更加壮大、成熟,使更多人能通过这一渠道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红利。
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不时有“教你申请公积金贷款/公积金付房租”的教程,动辄点赞者众,在评论区还能听到一片暂不符合公积金使用条件网友的“羡慕”之声。此类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公积金制度提供的福利,对普通民众究竟有多么强大的吸引力。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积金制度在易用性和普惠性上,仍有进步的空间。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支持各地推出的公积金新政,并鼓励更多地方加入这一行列中。相信推出新政的地方也将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后续实施效果、聆听民众心声,时刻准备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作出进一步的优化调整,让公积金制度更理想、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