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人才时,最应当关注的还是“才能”二字,是人才水平与岗位需求是否足够适配。
近日,长沙市望城区发布《2025年事业引才博士公开引进公告》,其中提到年龄要求为28周岁及以下,优秀者可放宽至30周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事很快引发了广泛讨论。不少网友认为,28岁的年龄限制似乎过于苛刻。一般来说,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年龄在22岁左右,在经历了硕士2-3年、博士4-6年的学习后,顺利毕业的年龄大概在28岁-31岁。要求引进博士在28周岁以下,也就意味着应聘者需要在各个求学阶段“无缝衔接”,一旦在某个时间节点上稍有耽误或转换赛道,便很可能会错过年龄红线。
对此,望城区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回应,如果应聘者年龄在28至30周岁之间也可正常报名,需要把获奖经历填写在报名材料中。该工作人员还表示,“放宽到30岁希望给大家更多机会,但确实在年龄上,我们招聘的倾向是更年轻化的干部”。言辞中,流露出明显的“年轻化”偏好。
近些年,35岁年龄红线成为很多所谓“大龄博士”的焦虑来源之一,不少单位在招聘博士时都会加上一个“35岁以下”的年龄要求。而在35岁“硬杠杠”之外,一些单位还逐渐将年龄红线“前移”,根据不同岗位设置32岁、28岁等更低龄的“门槛”。很多应聘者本来对相关岗位很感兴趣,也符合基本的能力要求,可一条条缺乏科学依据的低龄化要求,却使他们被无奈劝退,连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这种根据年龄“一刀切”的招聘方式,不仅涉嫌构成年龄歧视,也很可能让用人单位因“年龄执念”错失合适的优秀人才。
其实,随着人才成长路径的多元化发展,年轻人没有按照“本科-硕士-博士”等既有“社会时钟”的节奏求学,早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不少人会在硕士毕业后进入职场,工作多年后,对某个学术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才会选择读博深造。还有人在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不着急确定人生方向,而是用“间隔年”的形式去旅游、去创业,然后再去锚定未来努力的目标。也有人纯粹是因为考研二战、三战等情况,导致人生进度不得不放缓。
很多时候,年轻人并非一开始就明确方向,也并不总能顺利达成目标,多重尝试、经历波折的过程,本身也是不断理清思路、认识自我、走向成熟的过程。这种不符合固有“社会时钟”的做法,应该被社会理解和包容。
在招聘时设置过于严苛的年龄要求,对于希望拥有更多试错空间的年轻人来说,无疑并不友好。道理也很简单,当人们不得不紧张地进行年龄计算、生怕错过最后的招聘节点,就很容易在规划人生时瞻前顾后,因机会成本过高而不敢轻易探索尝试。
将招聘博士的门槛提前到28岁,也忽视了博士阶段如期毕业的不确定性和现实困难。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就曾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介绍,该院直博生平均在读5.5年,已超过规定年限,延期的博士生超过半数。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开展的“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博士毕业生中的延期毕业者比例为39.7%,2021年达到49.4%。
博士阶段的教育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导致毕业延期的原因也有很多,既包括研究过程需推倒重来、实验结果不及预期、达到毕业要求的发文标准难度持续上升等客观因素,也有导生沟通不顺利、跨学科报考学生不能顺利适应等主观原因。在博士阶段延毕,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学生“不努力”“不优秀”。毕业时间稍晚了些,不该成为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的理由。
对用人单位而言,希望优化人才结构,实现干部年轻化无可厚非,但年轻化导向绝不意味着一味“卷”年龄。引进人才时,最应当关注的还是“才能”二字,是人才水平与岗位需求是否足够适配。以28岁等严苛标准“卡”年龄,恐怕只会本末倒置,“卡”走更多优秀人才。(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