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让地名在历史记忆中彰显时代之美

发稿时间:2024-10-09 09:29:00 作者:梁修明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生产生活、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近日,民政部相关负责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今年8月,全国已规范命名乡村地名43万条,设置乡村地名标志33万块,安装楼门牌1442万块,乡村地区“有地无名”“一地多名”等问题持续改善。

  去年7月,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其中提出,以乡村地名采集上图标注为牵引,全面推进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地名文化保护弘扬、地名信息深化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从地名命名更名、地名使用、地名文化保护、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地名管理条例》作了细化和补充,同时对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地名的专名和通名、地名文化遗产、历史地名等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为进一步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让“无名”的“有名”,也让“有名”的“扬名”,对于发挥地名的“指路”基础功能、助力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推动产业振兴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地方还存在“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现象。比如,有的地方“有地无名”“一地多名”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刻意夸大含义、类型和规模;有的盲目使用外语词及其汉字音译形式命名地名,以及用外文拼写地名;有的盲目追求怪诞离奇,地名含义不清、逻辑混乱、低级庸俗、繁简混搭、中西混用或带有浓重封建色彩;还有的一定区域内存在多个地名重名或同音等现象。这些乱象既不利于赓续文化传统,也给基层治理、公共服务、乡村振兴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曾强调:“要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放在更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我国行政区划设置历史经验,稳慎对待行政区划更名,不随意更改老地名。”目前,全国23个省份建立了地名保护名录制度,已有3万多条乡村老地名纳入保护范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地名命名的精细度、辨识度、文化度的期待越来越强、需求越来越高。

  比如,安徽省萧县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山东省东明县五霸岗北村,蕴含着丰富的乡村地名文化。再如,海岳大街、白洋淀路、临淀路、淀安大街、九河大街……作为“千年大计”“未来之城”的雄安新区,大街小巷的名称充满人文底蕴,让人们置身于古今交融的历史课堂中。

  地名命名和管理工作既是需要耐下心的“慢工细活”,也是一个“技术活”,更是一个“系统活”。一方面,要以群众需求和推动发展为牵引,理顺地名命名和管理工作体制,构建职责明晰、科学高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地名命名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加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力度,不仅激活历史记忆、赓续文化传统,也能彰显时代之美。

  梁修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