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结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为新人省去“为爱奔波”之劳

发稿时间:2024-08-16 10:03:00 作者:任冠青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近日,《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草案)在民政部网站全文公布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相比原条例,草案在登记程序上作了较大修改,比如规定结婚和离婚登记都不再需要户口簿,也取消了过去对登记地域管辖的规定。随后,“结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等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管是将户口簿纳入婚姻登记材料列表,还是有关登记地域管辖的规定,都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在政务大数据尚未实现互联互通的情况下,这些要求主要是为了进行身份确认,防止出现重婚等问题,从而更好保护婚姻当事人的权益。

  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这些规定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从技术上讲,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推进,婚姻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已实现全国联网。办事人员只要手指轻轻一点,就能轻松查询到婚姻当事人的身份信息,提供户口簿的要求未免有些冗余。考虑到如今不少年轻人的户口簿都由家长掌握,或是将户口存放于工作地的人才服务中心等,婚姻登记时不再要求提供户口簿,无疑能帮其省却不少来回奔波、沟通之劳。

  对婚姻登记材料和要求方面的“减负”,也有助于帮助登记者“轻装上阵”,在减少顾虑和外界束缚的情况下,更从容地根据自身情况签署“婚姻之约”。很多时候,对婚姻登记地的选择,本身就是结婚“仪式感”的一部分。例如,一些情侣是在某个城市相遇、相恋、一起打拼,他们更希望在这个承载了共同记忆的地方进行结婚登记,而不是由于规定限制而不得不回一方老家登记。当结婚登记不必提供户口簿,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父母粗暴干涉等情况,把婚姻决定权更多交回新人手中。

  如今,跨地区的人口流动已成常态,年轻人在婚姻这件人生大事上也展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在技术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减少不必要的材料要求,为新人提供登记地的“选择自由”,体现了政务服务的人性化趋势,也是尊重婚姻自由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婚姻登记程序的改变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以考虑实现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为例,此次草案出台前,2021年,国家同意在部分地区开展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期限为2年。2023年,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扩大至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试点运行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并逐步推广至全国,有利于稳妥实现新旧规范之间的衔接,更好地服务民众需求。

  对于婚姻登记的程序新变化,一些具体情况也需考虑在内。有专家就曾指出,当不再限制婚姻登记地,对于流动人口、外来人口众多的一、二线城市来说,就地登记结婚或者登记离婚的人数或将陡增,这些地方婚姻登记机关的承载能力将接受考验。如何妥善进行登记安排,避免出现婚姻登记“预约难”的情况,值得进一步思考。

  此外,当个人信息可以在多个地区、部门间流转互通时,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做好权责划分和统筹协调,明确不同部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权限,才能防止个人隐私泄露,真正守护好公众的数据安全。在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大家就类似问题各抒己见、提出建设性想法,有助于让相关政策更加完善。

  总之,为婚姻登记剪去不必要的程序“枝桠”,是顺应社会进步的便民举措。让结婚登记多一些“为爱奔赴”的美好氛围,少一些“为爱奔波”的繁杂事务,也是政务服务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任冠青)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