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劝体”在网上流传。据《扬子晚报》报道,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互助式、听劝式旅游在年轻网友之间风靡,不仅旅游、穿搭有听劝版,连房屋装修、亲子关系都有听劝版。这不仅是“玩梗”,也体现了年轻人的包容心态。
比如,在旅游类的网络笔记里,不少人都会给读者留下善意的提醒,既有自己摸索的旅游攻略,也有“避坑”的建议。“这个景点是挺漂亮,不过坡比较多哦,走路很累,要去的话最好还是坐游览车。”“我住过这家酒店,听评弹很方便,但是离地铁站有点远。”网友看到这类内容,就能获得不少一手的经验,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旅程。这类善意的回复,不会显得评论者“好为人师”,而是能给人带来实在的帮助。而从网友的反馈来看,多数人并不会觉得对方啰嗦,哪怕是那些极具个性、并不具备太多参考价值的建议,也包含着年轻人对于陌生人的浓浓善意。
很多年轻网友并不拒绝这类信息,并对各种“听劝体”的信息保持包容、开放的态度。比如,在某些社交平台上,有女生发帖询问:“找不着对象,大家觉得我问题出在哪里?”不少网友纷纷扮演起“劝人”的角色,用各种犀利、精辟的言辞对咨询者提供独到的建议。有的建议让她调整找对象的思路,还有的话看似有些“冒犯”,比如让她更注重穿搭、化妆等,实际上都是有价值的信息,是发自内心的关怀。
在过去,有些人在网上发帖、回帖是为了“刷存在感”,还有人在网上只是一味发泄负面情绪,看到别人的建议,就下意识地回怼,毫无包容之心。但是,从“听劝体”的流行来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网友,能够以善意来回应陌生人的关怀。这不仅是年轻人素养提升的表现,也有利于构建更加包容、和谐的网络文化生态。
虽然现实中,网友提供的建议、攻略不一定准确有效,也不一定真正适合自己,但“听劝体”流行背后,更多展现的是年轻人愿意敞开心扉、对陌生网友表达信任的开放心态。借用网络流行词来“消解”非专业建议可能带来的误导与尴尬,也说明很多年轻网民对此心态比较平和,会从多元角度去看待海量的信息。
事实上,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很多人提供的建议,仅仅是对个人生活经验的总结,可能会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将网友提供的“听劝体”内容当成权威信息,其中难免会存在狭隘、偏激的看法。不过,正如“听劝体”这个“梗”的名字自带的诙谐感,很多年轻网友也是以一种幽默、随和的方式来回应建议的。当“听劝体”信息越来越多,网民自然会有辨别能力,从繁杂的建议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真正发挥“听劝体”内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