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住进精神病院的年轻人告诉你:得病和治疗并不可怕

发稿时间:2023-09-06 09:15:00 作者:杨鑫宇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17年,17岁的秦浪浪(化名)怀着紧张忐忑的心情,第一次住进精神病院,此后,因为躁郁症,她先后三次进入精神病院治疗。当年的她没想到,6年后,自己会因在社交平台发布一条“有些人其实很喜欢住在精神病院的生活”的视频,引发社会关注。她之所以会有如此感触,是因为精神病院的治疗缓解了她的疾病,给了她一个可以放空、恢复的空间,并且让她有机会结识同病相怜的人。她的视频得到数万点赞,下方有人留言:“在精神病院的日子,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近日,一篇特稿讲述了秦浪浪和其他几名有过入院治疗经历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经历,让读者得以了解精神病院里的治疗方式与住院生活。文章中的故事,引发了不少网民对相关话题的关注。

  精神疾患在年轻人群体中只是少数,但是,文章确实呈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那就是今天,有一批面临精神、心理疾病困扰的年轻人,愿意根据个人病情进入精神病院接受专业治疗,并且在出院后“感觉良好”。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我们当然没必要把精神病院当成什么“打卡点”,但是,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却是一个引发社会对精神疾病有所关注、普及精神卫生相关知识、给“进精神病院”这件事去污名化的契机。

  过去几年,曾经数度有年轻人在社交媒体“求救”,表示自己要被家人强制送入精神病院,引发社会关注,经由警方介入才得以解决。与此同时,影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精神病院,也常常被贴上“残忍对待患者”“冷酷无情”“阴森恐怖”等负面标签,使社会认知产生偏差。

  强制送院引发的社会纠纷、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再加上过去确实有些精神病院对患者不够负责,采取过时、粗暴、不尊重患者个人意志的治疗方法,让大众对精神病院的印象很差。去年,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结束精神健康问题污名化和歧视重大报告”,指出污名化和歧视比疾病本身更可怕。不论是对精神疾病本身的污名化,还是对专业治疗机构的污名化,都会间接导致患者就诊意愿降低,进一步恶化其处境。

  在这一背景下,让那些有亲身经历的年轻人站出来,讲述自己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故事,既能为公众眼中充满神秘色彩的精神病院“祛魅”,也能鼓励更多有精神、心理方面困扰的年轻人积极就诊,接受医生的专业建议,在必要时入院治疗。

  相比于“正常”的外部社会,精神病院是一个更小、更封闭的环境,没有精神、心理问题的人,当然不会喜欢这里,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对此也是“心有戚戚焉”。但是,对于部分病情特殊的患者,这样的环境既能让他们接受更有效的治疗与监测,也能让他们暂时告别外部的压力,得到一方可供喘息和“逃离”的空间。

  以发布视频的秦浪浪为例,在接受医生建议进入精神病院前,她的情绪问题总是被亲朋好友批评为“矫情、脆弱”,但入院后,她发现自己的疾病得到了真正的理解与重视,这一点同样意义重大。希望在未来,每个面临精神、心理问题挑战的人都能不被社会成见所困扰,得到专业的医疗协助与充满温情的社会关照。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