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专硕与学硕之间,不该有“鄙视链”

发稿时间:2022-11-22 09:21:00 作者:任冠青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随着考研日期临近,有关学硕与专硕的话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由于招生计划倾斜、报考人数增加,专硕的热度持续走高,专硕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社会已逐渐认可:学硕与专硕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在定位和培养模式上有所不同。

  从培养目标来说,学硕和专硕有着较为鲜明的差异。学术型硕士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偏重理论和研究的人才;专业型硕士则更注重职业实践和应用,目标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在理想的就业流向上,学硕一般以进入大学或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为主,而专硕则主要面向经济社会生产一线。

  从定义上看,二者之间主要是培养定位有所差异,并无高下之别。可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专硕不如学硕”的观念鄙视链都在很多人心中存在。不少人认为,学硕的“含金量”相对更高,吸引力更强,而报考专硕,则往往是退而求其次的“备胎”。这种偏见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硕的学制一般比专硕多一年,看起来更“充实”;很多学硕的招录分数线比专硕高等。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不少学生不得不将自身偏好和特长放于一边,盲目涌入学硕赛道,参与“内卷”。

  事实上,过多人追捧学硕的现象,与社会实际需求并不匹配。据央广网报道,有业内人士分析,在考研群体中,立志投身学术研究的不到20%,而报考学术硕士的比例一度超过40%。另一方面,社会上对于高水平职业人才的需求又存在着不少缺口。这种“重学硕,轻专硕”的观念,无疑会造成人才错配和浪费。

  正因如此,国家近年来开始在顶层规划上进行布局。缩减学硕规模、提高专硕比例,已经成为大趋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就明确提出:到2025年将专硕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据报道,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专硕招生人数增长明显,在近10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专硕占比逐年提升,2020年占比超过60%。

  下一步,如何提升专硕培养质量,让学硕、专硕更好地“各司其职”,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一直以来,学硕和专硕“名义上差异化培养,实际上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较为明显。很多时候,二者都是共用同一套教学人马,共享类似的课程方案。这种方式虽然实施起来更为轻松便捷,却并未有效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诉求,特别是让专硕学生失去了培养自身比较优势、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机会。

  比如,通过设立实践基地、落实校内外双导师制等方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界和业界的对接。相对于行业发展,学术研究毕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学生在深入了解行业一线的发展状况后,既能更理性、务实的进行职业规划,有的放矢地提升自身技能;又可以尝试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领域,以实习见闻反哺专业研究。

  当然,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还是要让各种制度落到实处,避免“形式主义”和“走过场”。例如,社会中,一些“行业导师”虽然顶着这一头衔,却缺乏教育的主动性和培养热情,往往几个学年下来,与学生沟通的次数屈指可数,也无法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实习机会和深刻的行业洞见。要让专硕教育名副其实,有必要严格规范“行业导师”的甄选、聘任流程,不能仅将行业影响力和知名度作为评判标准,更要甄别其是否真正有时间、有意愿进行指导,并参考学生评价进行合理更替。

  对于专业实习,学校要尽量与企业深度对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为他们提供独特的实习体验,防止敷衍了事、“一刀切”式安排,更要避免把学生当“免费劳动力”等错误操作。相信在接受到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后,这一求学历程会成为专硕学生宝贵的财富。

  说到底,要想让人们彻底摘下“有色眼镜”,摒弃“重学硕,轻专硕”的偏见,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让专硕真正“香”起来,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责任编辑:梁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