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泸定地震致男子高楼跳伞?别让移花接木式谣言制造惊悚

发稿时间:2022-09-07 09:10:00 作者:黄帅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四川泸定6.8级地震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截至9月6日7时,地震已经造成至少65人遇难,相关部门正在全力开展救援工作,网络上也纷纷出现了“四川加油”“泸定加油”等声音。但是,就在绝大多数人的目光聚焦在抗震救灾之时,一些异样的声音却在网上流传。

  比如,不少人在网上看到一张“男子跳伞逃生”的图片,甚至有截图表示“朋友圈证实了,跳伞下楼的,是双流东立国际小区”。看似言之凿凿,其实纯属谣言,官方很快辟谣了。据据成都市双流区委宣传部消息,这张图片早在2013年时即有传播,且当时就有网友指出,这是“重庆某家滑翔伞广告”。这张照片与本次地震毫无关联,所谓的“地震导致男子从高楼跳伞逃生”纯属移花接木。虽然我们不能确定传播这类谣言者的动机,但在重大灾难发生后,它无疑会起到蛊惑人心甚至干扰正常救灾的后果,应该被自觉抵制。

  其实,在自然灾害发生后,这类引发噱头乃至恐慌的谣言绝非首次出现。2018年8月,台风“山竹”一度席卷中国南方多个省区,造成人员伤亡。当时,舆论场上就出现了“山竹”时速堪比高铁、“山竹”中心呈水果山竹剥开后的样子、美国太空总署拍摄到“世纪最强太平洋恶魔风暴山竹”等谣言,经过官方辟谣与专家解释,很多人才不再恐惧,也由此上了一堂“台风科普课”。但是,这类谣言在舆论场上引起的“次生灾害”,值得人们格外警惕。

  为何面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谣言容易在舆论场上诞生与传播?从受众心理的层面上讲,面对突然发生的重大灾难,人们普遍会产生惊愕乃至恐惧的心理,而此时也正是人们的情绪容易激动、不容易保持冷静的时候。因此,相比平时,面对灾难时的网民更容易陷入一种非理性状态,对一些迷惑性较强的传言,不再有甄别能力,甚至会在不经意间成为谣言的传播者与助推者。

  随着社交媒体的日益发达,网络谣言往往呈现出更强的贴近性——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贴近人们的现实经验。比起那些明显一看就很离谱的谣言,如今那些足以以假乱真的谣言,有着更强的传播能力。比如,这次所谓的“男子跳伞逃生”谣言,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式谣言。这类谣言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借着网民的焦虑和恐慌情绪,更容易在网上传播。

  如今,网络谣言早就不再处于口耳相传的“初级阶段”,一些刻意制造和传播谣言者也很善于利用网络舆论的特点,把一些虚假信息混杂在真实信息里,进而达到以假乱真、真假难辨的效果。但是,既然是谣言,就不可能真正令人信服,迟早会被戳穿真相。在这次地震发生后的24小时以内,相关部门就及时观测到了一些谣言,并通过官方机构的网络账号及时发布辟谣信息,以正视听。

  而且,民众的信息甄别能力也在不断加强。过去人们常说“有图有真相”,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PS”的强大功能,能够明白“有图也未必有真相”,仅靠一两张图片和配文就轻易下定论的网民越来越少了。当整个网络环境都能自觉净化虚假信息,抵制谣言,自然会对网民提升辨别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此刻,抗震救灾工作还在紧张有序地开展,不让谣言跑得比真相还快,不让网络谣言成为地震之后的“次生灾害”,可谓人人有责。不在救援现场的人们,也不妨通过抵制谣言、传播真相的方式,为救灾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