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热点 >> 正文

21人遇难!马拉松赛不该成为灾难之旅

发稿时间:2021-05-25 08:44:00 作者:白毅鹏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5月22日,甘肃一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共172人参加,截至23日上午8点,共搜救接回参赛人员151人,其中8人轻伤在医院接受救治。21名参赛人员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在新闻发布会上,白银市市长张旭晨表示:该事件是一起因局部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

  据了解,事故起因是参赛选手遭遇突发极端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相较于城市马拉松,山地马拉松的竞赛路段多在山地进行,竞赛路线的设计也要考虑路面的落差和坡度,满足竞技要求。根据选手自述,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的难度“不算简单”:赛道海拔不低,整体在2000海拔上下,对于平原生活的选手来说,这算是高海拔,而且长期在无人区活动,也有些危险。

  比赛线路图显示,其中一个赛道两个打卡点间相隔8公里,是石头与砂土混合的路况,非常陡峭。这样的地形条件,意味着人员休息和补给保障存在较大难度,极端天气发生后,危险系数被成倍放大,对后续紧急救援也构成重大考验。

  面对悲剧,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救治与善后工作,对顺利下山的选手,也应做好情绪抚慰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全面深入地调查事故原因,及时反思事故教训。

  在山地马拉松竞赛中,对气候的预测把握,必须保证及时精准。据报道,景泰县气象局为比赛提供现场气象服务,给组委会发送了比赛场地的气象信息专报:包括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风级风向等信息,但没有具体的冷空气过境信息。不知道这样关键信息的“缺失”,是组委会和气象部门协调不利所致,还是未足够重视冷空气过境的负面影响?这是否是酿成悲剧的原因呢?

  选手体能素质不同,对不同路况环境的感知存在差异。因此,为了保障安全,活动组委会控制全局,灵活调整赛事进度的能力必须过硬。

  越是存在安全风险,越是考验竞赛保障体系。按照2016年中国登山协会制定的《山地马拉松赛竞赛规则》,对参赛选手的报名资格、权利义务,有明确限制性规定,在路线设计、后勤补给、装备器材、医疗救护上,也有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各地举行山地马拉松赛事,要结合具体环境和竞赛难度,分赛段、有重点地强化安全保障、完善应急预案。比如,这场赛事处于较高海拔地形中,赛程较长,选手不断爬升越野,体能下降的问题在所难免。而据选手自述,冲锋衣并没有被列入强制装备,只是作为建议装备写进了赛事手册。这也造成选手滞留山上期间,未能携带保温装备,且暴露的山体上,也缺乏避风取暖的临时设施。

  事后看,如果此处或附近山体有一定的人员、设施或保温装备,或能避免出现大量的人员伤亡。如果能在前期加强对赛道的勘探,修建一定的保障或补给设施,便能尽量避免危险事故发生。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一些活动中出现的猝死、坠亡等事故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这起事故应该成为一个“转折点”:人们要认真反思马拉松赛事存在的问题,制定更为专业和规范的赛事标准,对赛事场地、选手门槛和补给保障制定更严更细的标准,提高马拉松赛事的质量水平,从根本上保障选手的竞赛安全。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