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年化收益1600%的“理财产品”,怎能不是骗局

发稿时间:2021-04-17 09:41:00 作者:周俊生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不久之前,一款名为“阳光果园”的手机应用,一度以“认购果树得收益”的方式在小范围内走俏。据央广中国之声报道,这款打着“理财”旗号的产品对用户声称:“购买100棵普通果树花费9900元,每棵果树每日产生至少4.5元收入,一年的使用期内,100棵果树可产生至少16万元收入”。乍听起来,这仿佛是个助农平台,但事实上,所谓“果树”根本没有实体,只是毫无意义的虚拟代码而已。在年化收益率超过1600%的诱惑之下,不少人因贪心误入局中。果不其然,本月初,“阳光果园”突然关闭,其运营方也无法联系。涉事应用卷钱跑路,只给受骗的人留下了“一地鸡毛”。

  相比于以往通过线下才能实施的理财,这类只需登录App就能投资的“云端化”理财,很合那些缺乏金融投资知识,又充满财富焦虑的用户的胃口。但是,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种软件的本质根本不是正常投资,而是典型的“金字塔式”非法集资。用户购买的“果树”并无实际价值,因此,前期用户得到的“果实”,其实是后期用户投进来的本金。如果不能持续地“拉人头”,这种模式必然无以为继。说穿了,这与臭名昭著的“传销”别无二致。

  近年来,依托互联网平台“自我包装”的理财骗局层出不穷。网上曾经出现过的“养猫卖钱”“养猪赚钱”等,都是不同的变体。每个骗局出现时,总能忽悠到一批人上当受骗。和传统的非法集资骗局容易盯上中老年人不同,这类骗局中的受害者,有不少都是网络玩得风生水起的年轻人。对于那些传统的骗局,许多年轻人嗤之以鼻,认为自己绝不会上当,但是,骗子拿一些并不高端的网络技术,对骗术稍加包装,就迷惑了不少年轻人。更恶劣的是,依托互联网展开的骗局不仅迷惑力强,也更容易让骗子“隐身“,给受骗者追回投资造成困难。

  这种没有实体项目支撑,纯粹“空对空”的资金盘,唯一的盈利通道,便是“拉人头”。因此,指望靠这种方法获取收益,要么成为被“宰”的对象,要么成为骗子的帮凶。个别上当受骗的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场骗局,但是仍然抱着侥幸心理参与,以为自己可以在“击鼓传花”的游戏中占到便宜,甚至主动帮骗子“拉人头”以填补资金漏洞,最终落了个“鸡飞蛋打”的结局,只能说是自作自受。

  天上不会掉馅饼,在整个宏观经济增速企稳的大背景下,不可能存在超高收益、超低风险的理财项目。倘若真有收益风险比相对较高的优质项目,也一定是“资金追着项目跑”,根本不需要项目主办方向不特定的社会大众集资。因此,凡是打着超高回报旗号的所谓理财项目,投资者都应格外警惕,自觉规避。

  每当此类投资理财骗局“暴雷”时,舆论都会呼吁监管机构加强监管,维护投资者利益,这种呼吁当然是正确的,有关部门不能也不会放过任何金融骗子。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层出不穷,要求监管机构在事前就关注到每种经济项目,必然使得监管成本高企,效果也不一定好。因此,投资者想要保护好自己的财产,还需戒除贪婪和侥幸心理。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些精心设计的投资理财骗局再怎么吹得天花乱坠,也很难再有市场空间。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