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堆积如山,教材该被循环使用吗?

发稿时间:2020-11-18 09:35:00 作者:王钟的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这里有40多吨教材,都是这三四天收来的,全部变废纸了。”在中部某省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内,有记者采访时发现教材堆积如山,不少教材品相完好,却被全部当成废纸处理。国家新闻出版署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仅中小学课本及教学用书,全国零售数量为29.30亿册、总计259.89亿元。报道认为,如果这些书能全部循环使用,能够节省一大笔资金。

  推广教材循环使用,不仅是一笔经济账。尽管把旧教材当成废纸处理以后,可以用于生产再生纸,但再生纸处理工序复杂,而且在生产和印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更多污染。如果教材能够留给下一届的学生使用,除了能够节约教育财政资金投入,减少学生家庭支出,还会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巨大的示范意义。

  实际上,我国的教材循环使用并非止于呼吁。教育部曾表示,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中央财政全额承担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所需经费,支持各地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推行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目前,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教材得到较好的循环使用。一些学校在上课前向学生下发教材,下课以后统一回收保管,从而保障教材的整洁度。

  然而,教材循环使用并非毫无争议。此前,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取消循环教材制度,按人手一册配发各学科教材。提建议的人大代表发现,有的老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保证学习质量,重新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和练习内容印制成册子发给学生。如此一来,教材循环看似是节约环保,实则造成新的资源浪费。

  不得不承认的是,教材循环使用和教材使用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如果一本教科书确定用于循环使用,意味着学生不能随意在上面勾勾画画、记笔记,对学习效果难免产生一定影响。而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将所谓“副科”的教材用于循环使用,不利于相关学科开展教学,也存在学科歧视的嫌疑。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报道集中讨论的是中小学教材。中小学教材使用强度较高,折旧率较大,很多并没有循环使用的条件。相对而言,大学教材具备更多实施循环使用的条件。

  因为大学课程体系丰富多元,一些教师习惯脱离教材授课,或者是遵循自己的研究兴趣进行教学。在一些专业的学习中,学生日常使用教材的频度不高,甚至一些教材在开学下发以后,到期末时也难得翻阅几次。

  另一方面,大学教材往往遵循市场定价。对于家庭经济条件普通的学生而言,购买教材的费用是一笔不容忽视的支出。有的高校还使用原版外文教材,其定价更是不容小觑。

  大学各院系、各专业的垂直性强,天然地适应教材的循环使用。即使上一届学生在教材上留下部分笔记,也不影响下一届学生使用。实际上,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上,学生所做的学习笔记本身就成了交易对象。下一届学生通过使用“学长的教材”,能够感受专业的传承,得到正向的激励。

  但是,目前大学教材的循环使用,主要还是学生自发行为。有的学生在校内“跳蚤市场”出售教材,将其视之为一种处理个人物品的方式。也有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把大量教材留在宿舍,等待后勤部门清理,结果就是被当成废品集中处理。

  推广大学教材循环使用,院系、专业任课教师应当有更积极的态度。一方面,教师不能囿于扩大教材销量的小格局(很多教师本身就是教材的编写者),只是一味鼓励学生买新教材。另一方面,院系要为教材循环使用建章立制,比如为家境贫寒的学生提供免费教材,但要求他们在结课以后上交。同时,可以为学生购买教材提供更多选择,比如组织学生回收和购买二手教材等。

  与很多物资的循环使用一样,教材的循环使用也关系到很多方面的工作。用户体验直接影响循环使用能否实现,循环习惯能否维持。大学聚集了新锐的头脑、理想的观念,是推广环保意识的大本营,教科书循环使用,也不妨从大学开始试水。

责任编辑:张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