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网红必须有底线

发稿时间:2016-08-22 11:0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互联网+”时代没有什么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会诞生新的“网红”。一部手机,一个直播APP,一副耳机,一个摄像头,再加上一个流畅的网络,你也有可能自己做网红。君不见,王宝强离婚事件沸沸扬扬,瞬间火得盖过奥运会与日本战败日,而其尚未尘埃落定,一部《宝宝别哭》的网络电影就已经完爆网民眼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网红”的本质还是眼球经济,其背后有着各种利益驱动作祟。比如说,网红沈某某就曾炒作自己“受邀参加某基金公司路演”,获得“金融圈第一女神”称号,赚的是盆满钵满。甚至于还有媒体报道惊呼,在网络直播行业,顶尖的网红月收入可以达到70万至80万元,几乎全是网友的“赠送”和“打赏”。

  存在即为合理,“网红经济”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存在并非不能接受。然网络可以无极限,“网红”必须有底线。尊重公序良俗,恪守道德底线,这都应是“网红”最起码的原则操守。只是遗憾的是,诸如为当网红而砸警车、以恶俗色情表演来吸聚粉丝、为恶意营销在地铁上吃麻辣烫等等,低俗炒作“捆绑”商业营销,都诠释了一些网红的无底线无操守。

  利用网民对网红的膜拜,直接从网民身上摄取利益,这是很多网红的取财之道。比如网络直播,为吸引网民花钱观看,裸聊、恶搞等泛滥成灾,暴力、明星隐私等成为了吸金利器。而这种恶俗炒作严重误导了公众对网红的判断,近段时间网民因沉溺于网红主播而花费巨额财产、甚而引发犯罪的报道越来越多,就是网红恶俗化带来的一种直接后果。

  “破窗效应”下,恶俗网红还影响到了一代人的择业取向。有报告就明确显示,在“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中,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主播职业。只看到“网红”带来的经济效益,却丝毫不在乎其到底有没有跑偏,这些年轻人朝着“网红”狂奔,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出现动摇甚至走向畸形,对于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都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不择手段满足网民猎奇心理,不顾底线达到隐藏的功利目的,网红恶俗化一再挑战道德和法律底线,已经污染了网络风气侵蚀了网络文明。若这种低俗的“网红”在网络上进一步泛滥开来,不仅网络空间会乌烟瘴气,整个网络文化也将陷入低俗的境地。

  告别恶俗网红,直播平台必须强化责任意识。这是因为,掌握着传播工具,直播平台有着很大话语权。若能做到守土有责,即便市场经济语境下点击率、转载率更能带来效益,但坚决做到不僭越道德底线,更加严格地履行审查义务,从监测、识别等技术应用和管理层面上构筑恶俗网红“防火墙”,“网红经济”就能冲破雾霾驶向更为广阔的港湾。

  警惕网红低俗化,拨正“网红经济”航向,已成重塑网络文明的紧迫任务。更何况网络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空间,自觉抵制低俗网红,珍重表达和交流的权利,无论对人对己都是一种责任和保护。当然,依法加强监管,营造健康网络沃土,也不可或缺。网民、网站、监管“一个不少”,才能抑制网红恶俗化趋势,推动互联网真正成为惠民之网。(杨飞)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