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莫让“份子钱”消费了我们的乡愁

发稿时间:2016-03-05 11:2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遇红白喜事,上人情随份子本是农村礼尚往来、互助帮衬的传统。但来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多位来自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指出,吃酒席随礼已经成为不少农民的沉重负担,传统的“人情世故”在农村有些变味了,滥办酒席的不良风气应该适当引导和遏制。(3月4日新华网)

  “人情来往知多少,请帖数不了。今日盛行应酬风,钞票不堪回首口袋中。亲朋友情应犹在,只是规模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杯杯酒水肚中流。”这首流传甚广的打油诗,形象生动地表露了当下群众在人情消费中的无奈心迹。无论是嫁娶、得子或老病,亲戚、朋友及同事不仅要送个红包表示一下,而且数额越送越大,悄然变成了一种沉重的“人情负担”。正如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天柱县石洞镇红坪村农民杨爱东说,“在外打工三万三,回家吃酒荷包干”。

  既然背负着人情消费“沉重的壳”、为“份子钱”所累,人们为何难以置身事外?社会学者表示,“份子钱”的起源和农耕文化相关。在农耕时代,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落后,盖房子、娶媳妇是大事,仅靠自家难以完成,而每家每户送点儿礼、出点儿钱,就可以帮助这户人家渡过难关。按说这种原始互助的形式,增进了乡邻的情谊,见证了浓浓的乡愁。然而,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份子钱”也“水涨船高”,一些人出于从众心理和面子观念,挣钱多了,你加我加,攀比之风日盛,逐渐演变成了“人情债”,使原始的互助变了味,记忆中的乡愁悄然溜走了。

  打破村民之间的从众心理和面子观念,需要有效约束和正确引导。“不好的风气不是一天能扭转,农村的人情世故用强制的法子不好使。”对此,一些地方作了一些有益尝试,有的通过召开群众大会或代表大会,将规范酒席办理纳入村规民约,什么红白喜事可办、什么不能办、“份子钱”上限多少,形成了老百姓自己的“规矩”。据报道,在山东淄博的南太合村,这里的红白喜事随份子都是5毛钱,这个规矩坚持了30年。这样的规矩,让大家省钱、省事、省心,不难操作,既保持了淳朴的民风,也诠释了人情的本真,还让人记住了浓浓的乡愁。如此,何乐而不为?(付彪)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