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金融热、经济冷”的冰山现象终于浮出了海平面。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来表述很是恰当:火焰是金融、海水是实体经济。
一边是火焰(金融)会烧死人;另一边是海水(实体)又会淹死人。
吓人的金融“钱景”:钱没了?进入6月,金融市场国债和金融债流拍、银行违约、银行间同业折借利率飙升。6月20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在近年来多数时间里,这两项利率不到3%。
市场一片呱噪声:“央行为何不救银行?”“央行该出手时应出手”、“央行制造金融恐慌”等等。最能反映银行急迫焦急心态,是网上一首词《江城子?资金紧张》:你发央票我发狂,闹钱荒,债满仓……垂死病中惊坐起,西北望,跪央行。
何以会如此?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的中国金融同业资产为32万亿元人民币,为总资产规模的23%;较去年同期增长28%,高出同期实体部门等非同业资产增速12个百分点。
银行何以敢如此?这缘于过去10年来,每当经济下滑政府就会出手维稳。形成金融领域的“看跌期权”,也即“GDP看跌期权”。这在中国房价上表现得最为突出。看涨房价的市场逻辑是:房价跌则GDP就下降,政府若救GDP自然就不会让房价跌。
市场风险人士认为,一些银行认为政府会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出台扩张性政策,提前布局占位。银行的这种判断也体现在了行为上。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失常缘于其这次对央行的错误估计,对宽松本身抱有的侥幸心理。
仅几年前,中国金融高官就指出,中国银行业的体制病是“爱疯”,突出表现为“三疯”:疯狂拉存款,疯狂放贷款,疯狂制造不良资产,过几年来一遍。回顾历史可知道,每一轮大规模不良贷款的形成都是在繁荣时期日积月累埋下的,而金融放松的成本是要由全体国民来承担的。
但这次央行却一改常态,对市场波动无动于衷、淡然处之。银行该醒悟了,央妈要给已是“成年人”的银行“断奶”了:每一个没有精神疾病的成年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