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评论

文娱 >> 正文

赓续徽风皖韵 激活江淮文脉——安徽文脉传承的主要做法与启示思考

发稿时间:2025-08-29 15:11:00 作者:联合调研组 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让墙诗”书写的就是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据姚永朴《旧闻随笔》记载:清代名臣张文端公(张英)的住宅旁边有一块空地和吴家相邻,吴家越过地界占用了这块地。家人赶紧向京城写信告知,张英在信后便题了这首诗寄回家。家人收到信后,主动后退三尺筑墙。吴家听说这件事后,被张英的气度感动折服,也主动后退了三尺。后来此地得“六尺巷”美称。这个故事彰显出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如今,六尺巷的故事已经成为安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生动注脚。

  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这为安徽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调研组漫步六尺巷,脚踩鹅卵石,一边聆听讲解员的讲述,一边感受古巷中流淌的和谐氛围。近年来,安徽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创作有高度、惠民有温度、传承有厚度、生态有热度”目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抓好制度建设,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保护。一是制定方案措施。出台《安徽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并逐年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制定下发《贯彻落实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具体举措》,明确具体举措和责任单位,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出台《安徽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配套出台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文化生态保护等政策性文件,形成体例完备、有章可循的文物保护制度体系。二是提升保护监管能力。加强重点文化遗址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推动出台《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传承的指导意见》《安徽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方案》等政策指导性文件,为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保护贡献“安徽经验”。印发《明中都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东至县华龙洞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指导滁州、池州市及省直有关单位开展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当前,凌家滩遗址被认定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代表性遗址,郎溪磨盘山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淮南武王墩、东至华龙洞遗址入选“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三是完善协调机制。有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成立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通过每月一通报的方式,指导各地按既定节点开展文物普查工作。联合省住建、文旅、应急管理等部门在汛期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各类文化遗产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整体提升文化遗产抵御灾害的能力。

  深挖文化资源,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力度。一是大力挖掘价值内涵。深入挖掘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黄梅戏文化的价值内涵,印发2025年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保护重点工作清单和工作要点,开展全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形成长江文旅资源库。用好“桐城派”“六尺巷”等资源,实施黄梅戏曲本典藏工程,推出《黄梅戏曲本典藏》先行本,完成《女驸马》(王兆乾、杨琦版)剧本整理、舞台版曲谱编辑,推进《黄梅戏剧目提要》目录编写工作。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完成133部故宫馆藏徽剧剧本的搜集整理,筹备“徽韵畅音”折子戏专场演出。二是重点推动研究阐释。发挥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省重点智库等理论工作平台作用,开展“徽文化与近代中国人精神”“增强安徽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软实力影响力”等课题研究。组织安徽省社会科学院规划重大项目“安徽文明史”。实施徽学研究提升工程和徽州文书典藏工程,组织规划安徽古籍工作重大项目。三是组织推出研究成果。加强徽州古籍文书抢救保护和整理研究,编纂出版《安徽文库》《安徽历史文化研究文库》《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安徽卷·大书分卷》,延续与传播安徽特色文化记忆。整理编纂《安徽文献总目》《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等一批中华文化典籍成果,组织出版《考古安徽·先秦篇》系列丛书,全面系统介绍安徽先秦时期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四是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举办2024世界文化遗产对话会,邀请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围绕“遗产·文化:系统性保护、展示和传播”主题开展分享与探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守正创新”新安画派与当代美术发展学术研讨会。举办长江文化论坛、徽州文化论坛、凌家滩文化论坛等多项活动,深化历史文化研究。推进长三角文博区域合作项目,开展长三角等地区联合考古研究等学术和项目交流。

  融合文化文艺,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创作。一是推动优秀传统剧目复排。泗州戏《拾棉花》等20个安徽传统戏曲折子戏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徽剧折子戏《淤泥河》、吹腔折子戏《贩马记·写状》入围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庐剧《秦雪梅·游园观画》、徽剧《淤泥河》分别参加2023年、2024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二是创新展现形式。深入挖掘安徽丰厚的文化资源,创新展现形式,推出电视纪录片《探秘凌家滩》《明中都》等;参与创作的电视剧《县委大院》《幸福到万家》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影《进京城》获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剪辑奖;文化节目《点亮历史的灯火》首播全网话题阅读量超4.6亿,抖音短视频话题合集播放量超3000万,央级媒体超12次发文点赞。三是指导基层开展创作。省内创作单位开展传统文化主题创作,皖南花鼓戏《青檀魂》入选第四届全国民营剧团优秀剧目展演,纪录片《龙虎尊》在“央视频”客户端播出,展现安徽民间艺术特色的寿州锣鼓、砚雕等作品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搭建传播平台,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展示。一是办好线下文化活动。2022年、2023年举办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2024年举办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加速黄梅戏出圈。每年举办“好戏安徽”黄梅戏文化精品剧目展演展示工程暨文化惠民促消费活动,巡展巡演黄梅戏、徽剧、泗州戏等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做到全年有戏、好戏不断。连续11年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送戏”经验,被《中国文化报》4次推荐。同时,在“送文化年货”“村晚”等特色活动中,突出传统文化元素。二是推动优秀戏曲文化交流。2023年,开展“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安徽省精品剧目展演活动,组织复排黄梅戏《女驸马》、徽剧《刘铭传》等经典剧目和新时代创排的精品剧目,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上演21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进行报道。组织安徽黄梅戏在广东、湖南、江西、内蒙古等地展演,并将广东粤剧、湖南花鼓戏代表剧目“引进来”在合肥演出,促进地方间戏曲文化交流。黄梅戏《红楼梦》、徽剧《白门楼》入选第四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作品。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传播。依托《安徽新闻联播》等10多个媒体节目栏目和各类新媒体平台,将文化知识寓于新闻报道中,推出短视频节目《主播和你说新闻——雨生百谷》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安徽特色文化的宣传。充分利用“有戏安徽”“安徽文化云”等互联网平台,对非遗项目、民俗活动、传统戏剧进行直录播。鼓励基层文艺院团用好网络平台,安庆市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开启黄梅戏演出网络直播,开播3个月收获60万粉丝、300多万点赞。

  拓展传播渠道,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一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为主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每个学校每年开展一次戏曲演出,实现全省大中小学全覆盖。持续开展“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活动,让广大学生近距离欣赏优秀传统剧目的魅力。组织“文化名家进高校”暨“非遗进校园”活动,相继走进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艺术学院等多所高校。二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博物馆。打造凌家滩、双墩、垓下等遗址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专业博物馆。建立全省博物馆展览项目库,提升讲解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让广大群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增强文化自信。利用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我在博物馆里画文物”“博物馆里过大年”“安徽省少年文物诗词大会”等社会教育活动近6000场次。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特色旅游线路。积极打造“何以安徽”考古主题游径等十大文物主题游径,推出“美在徽州非遗体验之旅”等涉及文物体验、研学、休闲旅游的精品路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开展“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活动,被多家媒体持续报道。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建成53个省级红色经典景区。依托丰沛的文化遗产资源,策划自驾游、民宿大会等品牌活动,推介“春游江淮”等系列旅游品牌,提升文化遗产影响力,祁红博物馆、黎阳in巷、祁门红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万里茶道”(中国段)文化旅游品牌。

  安徽文脉传承的做法与经验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思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与社会生产生活、人民群众日常行为密切相连,在客观认识当地经济社会基础条件、历史人文资源禀赋、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种力量,凝聚各方智慧。

  注重制度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抓好制度建设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经验启示我们,要通过制定方案措施、提升保护利用能力、加强各部门沟通协调等,构建起完备的制度体系,使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有章可循。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牢牢抓住制度建设,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关政策法规,增强政策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确保各环节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健全协调机制,加强文旅产业顶层设计,系统做好文献整理、文物保护、文化实践、文旅产业等统筹工作,为规划实施提供可靠组织保障;明确权责分工,统筹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产权、土地等重大问题和发展难题,推进各部门之间以及各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信息与资源整合,形成共同谋划、整体推进、全面实施、快速发展的工作合力。

  注重传承保护,形成相得益彰的质量效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经验启示我们,要着眼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融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发展战略。要紧紧围绕“文化”作文章,以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突出文化底蕴,推出文旅路线,展示地方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加强对大遗址、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馆藏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既维持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脉,又积极融入时代元素,确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注重创新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标识。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经验启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将文化与产业一体谋划、系统推进,着力推动“文化标识培塑工程”,从多个视角遴选出有辨识度、有内涵、有品位、有共识、有全国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品牌和标识,并制定专项规划、出台配套政策、建设重点项目,将地方特色文化标识、品牌培育塑造纳入中长期建设规划、融入城市空间建设,既谋求经济上的增收,也实现文化上的增值,实现文化与产业“双向奔赴”。要有效利用文化遗产遗存,创新打造系列文化品牌,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注重人才建设,形成梯次储备的人才格局。人才建设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经验启示我们,传承交流戏曲文化、举办特色非遗活动、办好文化旅游品牌的成功实践,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分梯次储备的人才格局,完善高层次人才引入机制,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坚持按需引进,构建“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服务体系,营造支持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在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文物鉴定、文物修复、文物展览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有技能、会设计、懂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基层文旅工作力量,发掘有专业特长、爱好文旅事业、乐于奉献的文旅人才,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基层文化建设;实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工程,邀请传承人走进校园,普及非遗知识,传授非遗技艺,建立学校、院团、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推动非遗技艺传承后继有人。

  (执笔人:孙强 阮玉华 申兆琳)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