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内地设立的首个“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落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精神传承需要载体,价值认同需要纽带。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硝烟散去,抗战历史成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伟大抗战精神更是成为“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应当在重温抗战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心灵深处。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设立首个“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进一步深化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举措,对提升港澳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投身“一国两制”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丰富的文物史料、详实的历史记录、震撼的场景复原等是讲好抗战故事、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鲜活载体。在这里,港澳青少年能感受全民抗战的壮阔图景,从先辈们的热血牺牲中、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读懂伟大抗战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强化国家认同。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不止于搭建历史认知的桥梁,更在于对港澳青少年国家观、民族观、价值观等的塑造,有助于为推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注入源源活力。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表示,北京将持续做好支持保障,配合特区政府组织好各类参访教育活动;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柯岚也表示,澳门特区政府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组织更多澳门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通过这样的常态化教育实践,不仅能帮助港澳青少年感知国家历史的厚重,培养国家意识,更能促进内地与港澳青少年的交往交流,在共情共鸣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个“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落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再次彰显了抗战历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的纪念馆,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都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广大青少年打开了“触摸”抗战历史、感悟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窗口。
近年来,与抗战历史有关的文学作品、影视创作、研学活动等也已成为连接青少年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纽带。去年“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精心构建辽沈地区首个抗战主题博物馆联合体、举办“行走的研学学堂”等,仅暑期两个月,就接待青少年观众超过50万人次;今年暑假,《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坪石先生》抗战题材电影陆续公映,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在光影叙事中重温烽火岁月,激扬报国之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开展的“抗战故事我来讲”征集展示活动也吸引了全国的青少年积极参与,他们用绘画、视频等作品生动讲述抗战故事,也让爱国情怀在创作与表达中悄然生长……抗战史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当更多青少年深入了解抗战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也正走深走实。
从“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落址,到抗战历史的多元传播,抗战的烽火记忆化作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一部部光影史诗,持续点燃着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之情。面向未来,期待每一位青少年都能铭记抗战历史,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青春智慧与磅礴力量。(魏平)